我们经常被问到,为什么没有将红利实现率计算在储蓄型终身寿险的评分内?根据保监 GN16 指引,由2017年1月起,香港保险公司须公开分红产品于过去5年的红利实现率。红利乃预期回报,是非保证的,当中有多少水分,消费者难以判断。所以,有业内人士形容 GN16 为保险公司的辣招,公开红利实现率可遏止过份进取又不能兑现的红利估算。新闻亦有报导,部分保险公司的红利实现率强差人意。
无疑,公开红利实现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资讯。但是,红利实现率达90%甚至100%的产品,大家又真的可以100%放心吗?
1. 要实现保单早期的红利相对容易
大部分保险公司现时只披露近年销售的保险产品,当中只公开首几个保单年度的红利实现率﹙如归原红利、特别红利﹚,但对于大部分供款期长的储蓄寿险,回本期动辄也要10年以上,大部分红利分布在较后阶段。保单年度越长,预期红利越大。相对地,首几个保单年度的预期红利通常非常之少。以下面产品为例,第5年保单持有人已付$50,048,但退保时的预期红利只得$7,817*,相对第30年的红利$239,644*,早期的红利实在太小。对于首5年如此些微的红利,即使做足100%实现率,实际银码亦微不足道,反而,那些仅得50%左右的,才叫人大惑不解。
* 包括归原红利及特别红利
2. 过去表现不代表未来
另外,红利实现率只能反映过去的红利表现。对于长线的储蓄寿险,往后的预计红利需视乎将来的经济环境、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过去不能代表未来。
3. 销售比例欠透明,数据表达易混淆
有保险公司会罗列很多产品的红利实现率。消费者需要留意,即使同一间公司,不同产品的红利实现率都各有不同。可是,消费者不知道某产品在保险公司的销售比例,这些数据有可能令消费者感到混淆。假设一间公司有5个产品,90%销售来自同一个产品A,其红利实现率很差,另外10%销售来自其他4个产品,这些产品的红利实现率达100%,由于销售比例欠透明,消费者很可能误会这间公司的整体红利实现率都很好。
因为现有数据不足以反映产品长期的分红表现,暂时未将红利实现率纳入评分计算内,当有长期的实现率数据时,才更具参考价值。如果大家理财取向比较保守,不妨留意产品的保证回报内在回报率 (IRR),方便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