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监局已正式发布公告,自(2017年6月26日)起正式接手监管香港保险公司,并计划在两年内逐步接手监管香港保险中介,香港保险业迎来监管新时代。
独立保监局的成立对于香港保险业的意义非凡。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监管,促进香港保险业稳健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对保险中介人员的行为监管,保障保单持有人的合法权益与行业良好风气。
受内地访客投保数量增加与当地保险业务稳步增长的双重驱动,香港保险业近几年实现了高速增长。2016年寿险有效业务保费收入较2015年同比上升26.1%,新单业务保费收入较2015年同比上升41.3%;内地访客贡献的保费占比也连年攀升,由2010年的7.5%上升至2016年前三季度的37.0%。“到香港买保险”一时间成为内地居民购买保险与理财的热门话题,香港各大保险公司的缴费处也经常出现“人头攒动、大排长龙”的热闹景象。
不过,在香港保险“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也滋生了众多如销售行为不规范与境内资金出逃等风险与问题。
到目前为止,内地居民了解和购买香港保险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等方式了解在香港工作的持牌保险中介人员,而后进行咨询并赴香港进行投保;另一种是通过内地的“财富管理公司”进行了解咨询,而后投保人会被转介给香港保险经纪公司的“地接”进行签约,内地财富管理公司从中“抽成”。
而第二种购买方式,由于内地财富管理公司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既不受内地保监管理,也不受香港保监管理,在这块监管“灰色地带”中的香港保险销售行为就由于利益的驱使,变得越来越激进,越来越明目张胆,越来越肆无忌惮。部分内地理财管理公司不守规矩地在内地大肆宣扬香港保险,通过举办财富论坛等形式鼓励高净值人群将资产转移至海外,同时在销售过程中夸大非保证收益,利用高额返佣等方式争抢客户,给整个保险行业造成了恶劣影响,也最终导致香港保险被中国保监会与外管局“盯上”。
那时,中国外汇储备吃紧,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大,加上中国保险业正面临严峻的转型(严格限制高现价产品,提倡“保险姓保”),中央自然不会放任香港保险在内地的“放肆”行为,于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为香港保险“降温”,其中包括:
政策一:2016年3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就境外购买保险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外汇局综合司司长王允贵表示,境内居民购买香港分红类保险尚不合规。
政策二:2016年4月22日,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就五个方面作出风险提示:(1)香港保单不受大陆法律保护;(2)存在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3)保单收益存在不确定性;(4)保单前期现金价值低,退保损失大;(5)需认真阅读保险产品条款。
政策三:2016年10月29日,香港保险公司被全面暂停内地客户银联刷卡缴纳保费。
政策四:2017年6月16日,中国保监会发表新闻公告《中国保监会严厉打击境内机构非法代理香港保险产品行为》,称将严厉打击境内非法销售、非法代理香港保险产品的行为。
中央对境外投保政策的收紧,极大地限制了香港保险的发展。保监会与外管局对投保香港保险的一些“风险提示”,也被内地保险从业者以表面字义扭曲,给内地居民造成了“购买香港保险不合法,所购买保单不受法律保护”的印象,影响了部分内地居民对香港保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