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政府推出年金后,引起不少消费者关注,保险公司亦乘势推出年金产品。究竟公共年金是否如iBond般稳阵吸引,跟私营年金比,谁较有优势呢?
年金原意是保障「长寿风险」﹙longevity risk﹚,如果您怕太长命,积蓄用尽,买了年金就可以自製长粮,就算您长命百二岁,亦一直收钱到百二岁;政府推出「即供即享」的公共年金,正是这种保障长寿风险的「终身年金」。但现时,香港私营市场上,只有美国万通提供「终身年金」。而其他保险公司的年金产品,多数是「延期年金」及 「定期年金」。「延期年金」是指,投保人需要供款一段时间,才开始有年金入息。至于「定期年金」,就是指定年期内、或岁数前,才得到年金入息,而非终身。以下是公共年金及私营年金于产品设计上的分别﹕
为什么保险公司较少推出「终身年金」?
从精算师的角度,人越来越长命是趋势,究竟将来人的寿命有几长,实在很难预测;现时香港人的平均寿命八十几岁,但是随著医学发展,会不会令人的寿命大幅延长呢?这是说不定的。所以,若保险公司推出「终身年金」,不但要有资本实力去承担风险,亦有机会要接受较低盈利,作终身保证派息之用。
是不是入息期越长越好?
除了入息期长短,我们亦需留意「入息额」。终身年金的概念很好,但亦要看它实际派多少钱。同样道理,定期年金亦不能单看入息期,举例,产品A 提供入息期至85岁或99岁的选项,骤眼看来,派到99岁的选项好像较好,但您要留意,保险公司是否摊长时间、分薄派钱,派到85岁的每月派息额可能显著高于派到99岁的。
对于市场上的延期年金,入息额分为保证及非保证回报,大家要留意两者的比例。作为退休之用的年金,保证回证尤其重要。虽然非保证回报通常被包装成「提高总回报」(upside),但是「非保证」就是「非保证」,若保险公司实现率不似预期,到老时您亦无可奈何。
延期年金比「即供即派」年金的供款额低,又可能有更高的入息额,所以延期年金的回报较高?
当衡量一个产品或一项投资的回报时,除了看回报额﹙年金产品的入息额﹚,亦要看投资的时间价值﹙time value of money﹚,您越迟开始供款、又越早开始收钱,代表您投资较少的时间。所以,香港保险资讯网建议大家,要比较年金产品的内部回报率﹙IRR, Internal Rate of Return﹚,它能反映整个现金流﹙cashflow﹚于整个投资时期内的年度化回报率,既考虑回报额,亦顾及时间价值。
不同保险公司于销售文件中所设订的处景不尽相同,令大家难以比较。不过,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设定处景﹙如投保岁数、供款期、供款额、入息期﹚,再了解不同产品的IRR,就可得出同类合理的比较。当然,亦要分开比较保证IRR,及预期IRR﹙包含非保证成分﹚。
我们明白,消费者难以自行计算保险产品的IRR,其实,一个具有基本财务知识的保险顾问,都应该懂得计算IRR,您可以要求保险顾问提供这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