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险很火,你一定在朋友圈见过所亲身经历的香港保险。在人民币连续贬值的当下,境外保险的避险功能成为重要卖点。关于香港保险,说它好的人认为它价格合理、保障全面,良心大大的好,说它不好的人,认为花头太多,名不副实,陷阱防不胜防。到底应该怎么看待香港保险?渡边太太亲自走了一趟,希望这是一篇比较诚恳的用户体验报告。
在香港听保险课不少内地客到香港买保险,都是经纪公司带过去的。带过去上的第一堂保险课,成为他们认识香港保险的重要一站。太太也是按照这个套路走过来的。一位年纪超50岁的老保险经纪人,活力四射地向我们讲解香港保险。但开场足足有20分钟的时间,都在介绍“什么是保险”,“保险行业是什么样的”、“什么是保险精神”这些概念。虽然很啰嗦,但在太太听了后发现,内地和香港保险理念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在香港保险从业者眼里,保险公司不做慈善,在协议签署之前,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也就是说你爱买不买,保险公司爱卖不卖。
保险公司在认为你风险很高的情况下,可以拒绝你。用保险业的行话来讲,“如实告知是客户的基本义务,拒绝客户是保险公司进行风险管理的手段。”太太也曾经参加过内地的保险产品说明会。一般的套路是:温情恐吓—总结需求—解决方案三步走。如果只听第一部分,你会对未来忧心忡忡或者觉得中国没法呆了;听完第二个部分,你会觉你的各种需求暗暗滋生;听完第三个部分,你基本血脉喷张,急着要来一份,买完之后浑身畅快,但是回家几天后听到别公司的营销员一比较,又开始懊恼了。香港保险因为前期苛刻的“如实告知”吓退了不少人,所以后面的理赔要求就相对简单,“严进宽出”就是这个意思。下图为香港保险需要告知的事项,包括家族有什么病史?有没有生病住院过?体检有没有异常?挺详细。
比价和签单位于香港尖沙咀的海港城港威大厦里,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在这里设了办公室。从高层的落地窗望出去,可以看到美丽的维多利亚港。乘坐电梯时可以看到很多拖着行李箱用各种方言聊天的内地游客。到香港旅游观光顺便买份保险似乎成为标配。每逢周末,这个电梯竟然也还需要排队!
中国保监会发了香港保单的风险提示之后,来港签单的人反倒增多了。最近,各大保险公司又开启了内地签单的通道。过来签单的人虽有点多,但是也不至于排两个小时的队。我认为对于年纪稍大的内地人,香港保险“如实告知”是个实实在在的负担。因为过了30岁之后,体检报告中一般都有一些亚健康状态,比如住院历史、乳腺增生,鼻炎这些都需要告知。我听过有人连感冒都告知了,还是拒赔的。所以我选择了购买为小孩买香港保险。
签的是一款少儿重疾险。做这个决定主要是考虑:小孩需要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事项很少,今后被拒赔可能性低;这份保单的保障范围较广。给小孩的保障涉及未来100年,一家百年公司做出的承诺,和一家20年历史公司的承诺相比,分量不同。香港保险价格真的便宜吗?提起香港保险,大家第一反应是价格便宜。看香港保险经纪人演示的极端比价案例,这个价格差异非常大,但太太自己找内地相似产品比较,发现差异并没有那么大。推荐一款保险比价APP:随身保典。拿香港保险计划与內地少儿重疾对比,两只产品保障疾病的数量相似,同样是终身寿险,在20年期缴、40万保额的条件下,香港保险保费折合人民币4793元,內地少儿保险要花6160元,多1367元。再看成年人的保费比较。条件是男性,30岁,20年期缴,保额40万。香港的价格是9494元,內地价格为11320元,多1826元。
结论是,香港保险确实便宜一些。但是价格差异减掉路费成本后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和两地保险产品形态的差异有关。国内保险产品根据监管要求,在退保的时候必须退还一定的现金价值,但是香港保费在前几年退保是没有现金价值的,后续退保能拿走的现金也不多。这个本来是要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规定,反而让国内保险公司需要在精算中留出现金价值准备随时被退保,抬高了保险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