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出公共年金,掀起一片年金热。以公共年金的常用假设,65岁投保人一笔过投保一百万元,可得到每月派息$5,800﹙假设是男性﹚,若受保人86岁身故,内部回报率有4%,但是,未必人人都能轻松拿一百万出来买年金,若减少投保额,年金额亦会更少,未够应付生活开支,彷彿食之无味。趁著年金热,保险公司推出「延期年金」产品,主攻在职年轻至中年人,不少保险顾问说,延期年金比公共年金更好,您赞成吗?
个案一﹕早前,有线财经关于年金报道,报道指「坊间的延期年金可以做到﹙公共年金的﹚『同样效果』,再引述一名保险顾问的见解﹕『男性30岁年轻人,每年投保$15,000多,到65岁时,同样可以得到约每月$5,800年金收入,之后,加上红利非保证收入,有机会将来每月可得更高年金收入,直至100岁,而受保人整体供款仅55万。』」
个案二﹕我们再以下面的图表,了解年金的市场推广资料。保险顾问可能会这样告诉您﹕「30岁开始供款,每月供款$930,总供款39万,但到65岁,每月入息$5,949,与公共年金相若;基于红利滚存,每月入息会逐步上升,到84岁,每月入息更超过万元。」
从上述个案,延期年金的供款额低,预期入息亦较高,但是,这足以证明延期年金比公共年金更好吗?笔者认为,消费者起码需留意以下几点﹕
盲点一﹕时间是有价值的,并不是免费
供款滚存涉及时间,时间本身不应被视为免费的。正如一般大企业,当衡量一个投资项目的回报时,会考虑回报额,及投资的时间价值﹙time value of money﹚,因此,大企业会计算投资项目的内部回报率﹙IRR, Internal Rate of Return﹚,它能反映整个现金流﹙cashflow﹚于整个投资时期的年度化回报率。同样道理,当比较年金或储蓄人寿产品时,您亦要了解产品的IRR。
盲点二﹕保证及非保证入息,必须分清楚
作为退休规划的年金产品,保证入息尤其重要,无人希望为退休生活增添不稳定性,红利等非保证入息,究竟能实现几多,现在难以预测。所以,我们不能单看预期入息,更要了解保证及非保证入息的比例。根据上述个案二,30至64岁供款﹙即35年供款期﹚,每月供款$930,65至84岁派发年金﹙即派息期20年﹚,84岁的预期入息$10,217,我们可以计算出该产品的﹕
保证入息 VS 非保证入息比例﹕
保证入息﹕$567,226 (30%)
非保证入息﹕$1,308,276 (70%)
84岁的保证内部回报率 (IRR) : 1.3%
84岁的预期内部回报率 (IRR) : 5.4%
盲点三﹕延期与即享年金,橙与苹果的比较
延期年金与公共年金本质上明显不同,公共年金属于「即享年金」,两者的销售对象、现金流﹙cashflow﹚截然不同,难以同类比较。对于30至40几岁的读者,若您现在想买年金,公共年金根本不是您可选择的范围,要拣您亦只可以拣延期年金,较合理的做法是,设定相同处景﹙开始供款、供款期、入息期﹚,再比较市场上的延期年金的保证及非保障IRR。
如果您正为60几岁的父母筹谋应否买公共年金,可留意市场上的「即享年金」,但选择不多,若扩大范围,就以超短供款期后即派息的年金产品作比较。不过,私营市场上可以终身派息的年金产品并不多。
公共年金的主要卖点是对冲长寿风险,为投保人提供终身定额收入;如果您希望资产增值、抗通胀、短期获利离场等,您需要寻求其他的投资工具。公共年金不能满足所有愿望,亦不应是投资组合中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