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保险法》或将修订?保险业也要“打破刚兑”?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呢?

买了保险后,如果保险公司破产,我买的保险会有风险吗?假如保险公司被接管,我买的保险产生的红利收益会被取消吗?

最近这两天,行业里最最热议的一件事情,莫过于《保险法》中可能会出现的潜在变更了。

这个新闻的源头,是财新周刊3月18日发布新期刊的封面文章——《处置问题险企》。

2024032603142821

这篇文章罗列了非常多中国保险行业最近几年凸显出来的风险事件,包括那些被处置的安邦系、明天系保险公司,以及正在排队等待接管的保险公司,还有这些风险背后对应的潜在“巨额窟窿”,看完之后,还是令人感到蛮“胆战心惊”的……

诚然,由于中国保险业过去的发展历程较短,金融监管制度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同时又赶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周期,几乎没有经历过比较严重的下行与衰退,因此在风险防范与处置方面,确实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可是,目前我们行业所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那些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发生的风险了,而是那些实实在在已经发生、据传保守估计都可能高达6000亿元的高风险资产了。

面对这种现状,监管部门能做的,也只能是选择一种解决方法来积极应对。

文章中提出的解决思路主要有两个:一是借助保险行业乃至外部力量来消化部分风险,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保险保障基金以及一些国资资金入场,接管问题保险公司,以及给这些公司填补“窟窿”;二是将风险延期,以时间换空间,也就是先不把雷直接“引爆”,而是凭借保险产品久期较长的特点和属性,希望能够通过保险公司持续的盈利去填补这些“窟窿”。

但是,这两种解决思路,其实在今天来看都有一定难度。

首先,假如要靠外部资金来消化风险,先不说外部资金也要有出资方、并非无限量供应,而且这种声音一旦成为主流,会不会对行业形成一种错误引导:“先出问题的公司先受益”,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其次,“以时间换空间”的前提,是保险公司未来仍旧能产生持续盈利的能力。可是如今那些已经“身陷囹圄”的中小型保司,有哪一家可以拍着胸脯说,未来几年公司的经营状况一定会出现明显改善?

所以,文章举了日本在应对上世纪90年代末保险行业“破产潮”时采用的方式——如果保险公司面临破产,可以通过修改合同下调存量保单的预定利率。

然后作者表示,据了解,正在修订过程中的《保险法》草案中拟新增提出“若被接管的保险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依法进行保险业务转让的,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对保险合同进行合理变更。”

2024032603142881

也就是这一句短短的文字,引爆了整个市场。

纵观整篇文章,我不得不说,作者的行文思路是非常严谨的,文章中的数据、引言、逻辑非常完整,堪称佳作。

但是,网络上在传播消息的时候,如果只把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从一篇近2万字的文章中摘抄出来,然后来放大和引发恐慌,难免有一些“断章取义”的意味。

实际上,作者在“打破刚兑”那一段的最后也表示,“由于保险公司破产具有严重的外部性影响,会使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度下降而降低保险需求,并易涉及社会稳定,绝大多数业内人士对于打破保单刚兑仍然保持谨慎态度。”

所以,保险行业“打破刚兑”,未来应该是一种长期趋势,有关于这一点,我在去年8月份的视频也有和大家聊到过。

可是,我们究竟要如何“打破刚兑”?是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对于问题公司的保单直接进行“减值处理”、让买了问题公司的消费者怨声载道、从而给整个保险行业带来舆论口碑危机,还是循序渐进,逐渐调整保险行业的产品结构,并且加强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从而让消费者自发地做出选择?我觉得显然是后者更好。

当然,不管《保险法》最后要如何去修订,不管未来中国保险行业还会不会有很强的“兜底机制”,在不影响现有保险市场稳定性的前提下,我还是希望这样的声音能越多越好。因为只有消费者有了风险防范意识、知道买保险不仅仅是要看产品,还要看公司的实力背景,让市场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才能让那些优秀的公司真正地脱颖而出。

所以,在文章最后,我斗胆说两句我自己的观点,既不权威,也不官方,仅代表我自己过往的经验判断和对中国特色监管制度的理解:对于今天已经卖出去的保单,大家大可不用担心它们的安全性,大家也无需因为焦虑而提前去退保;但是对于未来你们要买的保单,我强烈建议大家选择那些财务实力强大、经营稳健的公司,因为保险行业“打破刚兑”,一定是行业未来的趋势。

最后:在笔者看来,这个更改,更多的是针对储蓄分红保单,普通的重疾险、医疗、意外险,不必担心,因为这些险种所占用的保费并不高,当然我们也有其他选择,例如选择香港保险

香港保险资讯网累计为500万访客提供香港保险最新资讯,专业香港保险从者为您提供一站式香港保险投保和售后服务。
是的,内地人可以购买香港的保险,但需要亲自赴港签署保单,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规定。此外,内地投保人购买的主要险种包括储蓄型保险、重疾险、寿险和医疗保险。内地人购买香港保险的主要优势在于产品种类多样、保费相对较低且具有全球医疗保障。
香港保险产品的保单受香港法律保护,不适用于内地的法律制度。如果发生纠纷,通常需要依据香港的保险条例处理​。
香港储蓄型保险因收益率较高和税务优惠政策,通常被认为是较好的理财工具,尤其适合长期储蓄。但需考虑汇率和跨境操作等因素​。

(1)
上一篇 2024-03-05
下一篇 2024-09-11

更多相关内容

  • 中国人寿海外红利实现率

    及时发布香港中国人寿海外红利实现率,以及终期红利履行比率一览表,包含储蓄分红险、年金产品、危疾保障(重疾险)。

    2024-01-11
    20.6K
  • 香港保诚保险历年业绩报告汇总

    更新香港保诚保险公司历年业绩报告,方便客户对保诚保险的了解,我们会按年、季度来做业绩汇总。

    2023-12-14
    28.3K
  • 2020年全球十大保险公司排名

    作为未来财务风险预防的重要手段,保险在发达国家已经是非常普遍而平常的金融产品,近几年在我国保险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较大争议,有关香港保险公司排名可以参见:最新香港保险公司排名 不管怎样,保险公司依然是掌控着大额财富的金融机构,本文…

    2020-08-11
    27.6K
  • 香港友邦保险业绩报告汇总

    最新2024年上半年友邦保险业绩报告,本栏目汇总历年友邦保险业绩报告。

    2023-12-14
    24.1K
  • 2019年香港保险公司排名

    2019年香港保险公司排名是什么样的,2019年排名前四的香港保险公司有哪些?2019年友邦、保诚、汇丰人寿、宏利保险公司的排名情况。

    2019-03-25
    41.1K
  • 探讨储蓄险分红利息的相关话题

    继续探讨香港储蓄险分红利息的相关话题,例如保险建议书上的预测以及复归红利、终期红利等。

    2024-02-22
    2.1K
  • 2022年香港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一览表

    香港保监局公布2022年香港保险业临时统计数字,相当于香港保险公司排名,去年整体保费收入仍录跌幅,但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显著回升。若以个别保险公司来看,汇丰人寿、中银人寿及友邦保险的保费收入排名则暂居首三位,除了汇丰人寿外,其他保险公司的…

    2023-03-20
    29.8K
  • 2020年香港保险公司排名

    介绍2020年香港保险公司包括(保诚、友邦、宏利、安盛、中银人寿、中国人寿、恒生)根据业绩进行的排名情况。

    2020-04-02
    59.9K
  • 保单红利是什么?

    本文深入探讨了保单红利的概念、来源、类型及其优势。保单红利是保险公司根据经营状况和投资收益向投保人返还的额外利益,包括现金红利、增额红利和复利红利。它不仅能提供额外收益,还有助于长期增值和保障与收益并存。选择带有保单红利的保险产品时,需了解产品特点、比较不同产品并考虑个人需求。抓住这一隐藏福利,让保险投资更具吸引力!

    2024-02-21
    10.4K
  • 香港保监局将对储蓄保险产品收益设立限制 最高不超过6.5%

    香港保监局目前正就与销售分红保险相关的监管要求向业内征求意见,其中包括研究为红利息率设定上限。分析指出,市场上许多分红保单的保证回报较低,而非保证回报较高,香港保监局此举旨在控制风险,避免潜在的误导行为。 美元储蓄保险收益最高不超过6.5%…

    2024-11-19
    4.6K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列表(1条)

  • 忽然就崩塌
    忽然就崩塌 2024-04-07

    如果真的实行的话,我想我会立马就退保,转为购买香港保险,内地保险公司不确定性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