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险产品作为成熟的国际化产品,另一个吸引客户,尤其是高净值客户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其健全的保障和较高的分红,而是作为一种稳妥的资产转移媒介,其具备法律所承认的避税避债合法性。
举了一个例子:“一家上市公司老板在购买了一份高额保险,受益人是其家属,但在保单存续期间,公司破产,要求其资产抵押,这份保险也被作为抵押标的。类似的事情在香港不可能发生,保单能够发挥一定的避税避债。”
根据香港法律182章《已婚者地位条例》13条《为配偶或子女利益购买保险》,在香港购买人寿保单(含储蓄类寿险)并规定受益人为受保人偶或子女的(须设立一项以受益人为指向的信托),该保单不构成受保人的部分产业或受其债务所规限。换言之,在香港保险产品的避债功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2006年2月11日起香港废除遗产税,在此之前,保险还具备明显的避税功能,深受高净值客户人群的青睐。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净值客户增长迅猛。截至2014年底,我国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人数达到104万,可投资资产高达112万亿元。而国内遗产税的制定一度成为舆论的焦点。从其他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来看,遗产税的出台是主流趋势,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避税手段中,保险的避税功能相对更受到法律认可,且更加容易可行,不会涉及较为复杂或引发纠纷的条件。从国际水平参考,香港在废除遗产税之前,征收的遗产税额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其高度发达的保险避税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其实,我们一般不建议内地居民全部购买香港的保险产品。”Caroline告诉记者,“客观地讲,香港和内地的保险产品在不同方面有不同优势,客户还是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搭配。比如,一般保障型产品、基本医疗保险,意外保险没有必要去香港买,因为这类产品在香港购买相对贵一些。”
那么,赴港购买保险是否还有什么潜在风险呢?
强调:“所有合约必须去香港本地签约,内地客户需要到香港保险公司的认证处做认证,包括签署认证文件以及口头说明是否在香港签署所有文件。如果在内地签约,将被视为”地下保单”,无效且不受法律保护。”
“此外,内地居民若想去香港投保,一定要找专业的保险中介仔细咨询;按照香港保险公司的操作流程,弄清付款方式、货币差异、术语、理赔范围和限制情况等,免得后悔。”Iris提醒,“目前,由于赴港购买保险的内地居民越来越多,前往香港时需要提前预约,更要避免在香港当地遭遇一些”黑中介”、”黄牛党”。”
除此之外,内地居民赴香港地区买保险,若是长期储蓄型的保单,且是以港元计价,那么汇率风险比较大。毕竟港元是与美元采用联系汇率直接挂钩,这几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港元的贬值风险比较明显。但201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再单向波动,转为更为市场化的“双向变动”,汇率风险的因素倒是小了不少。但人身险保单通常都是长期保单,甚至要保障终身,未来几十年的汇率变动真的很难说。
对于不愿意承担人民币汇率风险的人群,随着我国香港地区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的不断强化,近两年开始,香港保险公司也开始提供人民币计价的保单,若内地人士赴港购置保险,不妨问问能否选择采用人民币计价的保单,从而规避一定的汇兑损失风险。
再一个比较重要的事项,就是理赔可能遭遇的风险。比如,在香港买医疗险,一方面出险后的理赔手续较繁琐,另一方面涉及两地对医疗诊断、凭证的互认。内地居民购买香港地区的保险,若选择在内地就医,只有就医于香港保险公司指定的医院才能获赔。若在此范围外就医,香港保险公司是否会承认是个问题。为此,投保当时就该仔细看清保单中认可的内地医院名录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