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理财:宣传预期收益18%实际为“零”

很多内地消费者买理财,就冲着银行最高收益率去的,即使达不到最高,收益率居中总行吧?而这种最高的预期是18%,最后实际收益为“零”的银行理财产品,你还会买吗?

拔高“预期”误导客户,银行滥用规则谁来管?

“不说明实现概率,只宣传所谓的预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就是对消费者耍流氓!”针对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表示:银行在设计产品时应少玩点技术,多讲点良心,要对消费者负责。

此话一出口,围观群众就呼拉拉地凑过来:啥情况让上海消保委怒不可遏,连“耍流氓”这样的字眼都抛出来了?也有人心里开始“敲小鼓”:年前发了不少奖金,手头闲散资金较多,正打算过了年买个理财产品啥的。可这银行理财产品靠谱吗,还能不能买了?您的关注,就是我们的动力!财辣姐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感觉这事还真挺棘手的。

1、收益率“看上去很美”,实现起来却很难

引发上海消保委愤怒的,是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靠谱。上海消保委联合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课题组做了一项调查, 结果显示:17家商业银行去年上半年到期的一些理财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差距太大,简直就是拿消费者“开涮”。

比如,华侨银行的一款股票挂钩理财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18%,预期最低收益率0,实际收益率为0;

江苏银行的一期“聚宝财富专享4号”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8.5%,预期最低收益率为1.5%,实际收益率为1.5%;

光大银行一款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7.25%,预期最低收益率为2.25%,实际收益率为2.25%。

您看出来了吧?这些理财产品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预期最高收益率标得老高,而消费者真正的回报,是那个最低收益率!对此,很多消费者难以接受,认为我买理财产品,就冲着最高收益率去的,即使达不到最高,收益率居中总行吧?最高的预期是18%,最后实际 收益为“零”,这也太糊弄人了!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调查显示,有1/3的理财产品是以“最低预期”收场,而能达到“最高预期”的产品,连4%都不到。也就是说,最高收益率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预期”,基本上都实现不了!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杨宝华说,“最高预期收益率”看上去很美,但在实际上实现的概率很小。比如,有的产品最高收益率是15%,但银行模拟测算的实际预期收益率多集中在2%的水平。一般投资者尤其是老年人,被最高收益率吸引,结果却大失所望。

2、管住银行的“套路”,还得靠制度

然而,对于消费者的这些抱怨,银行并不认账。因为按照相关规定,理财产品可以承诺保本,但不能承诺固定收益,这是与储蓄或买国债的最大区别。理财产品的回报率,通常是与某类资产挂钩的,包括与外汇、指数、股票或商品挂钩等。由于挂钩资产在市场上起伏不定,相应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存在不确定性,只能用预期收益率来表述,给客户在购买时提供参考。

而且,这个预期收益率只是个参考,并非是对客户的承诺。就算达不到,客户也不能向银行“兴师问罪”。况且,银行还给出了最高和最低两个“预期”,实际收益率没出这个圈,说明“预期”准确,没毛病啊!别说实际收益率没“出圈”,就算比“最低预期”还低,银行也没有任何责任!

银行说的这些,也是实情。因为,市场波动谁也说不准,“预期”就是一个大致的估算,能不能实现谁也保证不了。可是,这就能成为银行随便“预期”的理由吗?甚至靠拔高“预期”推销产品,误导消费者?

这还真问到点子上了!要不怎么说银行“套路”深呢,本来“预期收益率”是个参考指标,但现在银行把参考区间拉大了:收益率可能是18%,也可能是0%。这一脚天上一脚地上的,消费者还怎么参考?完全没有参考价值啊!

实际上,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是有一定的依据和一整套算法的。那请问银行大佬们:目前,市场上大部分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在3%—5%之间,那18%的“预期”是怎么算出来的?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难怪上海消保委光火,因为真实统计下来,这些所谓的“最高收益率”实现的可能极小,就像扔一个硬币,预测的不是正反面的概率,而是硬币竖起来的概率!这么小的概率,跟天上掉馅饼有一拼吧?

“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诚信、不靠谱的,银行更应该少讲些数字、多讲点良心。” 唐健盛表示,产品预期收益率产生误导,投资管理过程不够透明,信息披露不够规范等,是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可是,光靠银行“讲良心”,肯定是不能解决拔高“预期”的问题。保护消费者权益,防止银行滥用规则,最终还得靠制度。有学者提出,理财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应当标明实现的概率有多大,以利于消费直接作出判断,这个最高“预期”是不是靠谱。

这是一个思路,但仍然管不住“拔高”问题。因为“预期”本来就是预测性质的,再让银行对这个“预测”进行预测,准不准银行还是没责任,老百姓却被绕晕了!最根本的办法,还是不让这种被拔高的“预期收益率”出台,避免消费者受到误导。比如,实现的可能性小于10%,就不能作为“最高预期收益率”!

当然,消费者自己也要清楚风险,理财产品是不保收益的,不管银行“吹”得有多高,购买时也要货比三家,市场上大多数理财产品收益率是多少?这家银行以往的产品收益情况如何?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预期收益率高得离谱,您千万别见钱眼开,还是多打几个问号吧。

提醒消费者小心落入五大银行理财陷阱

陷阱一:预期收益代替实际收益 用户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因此,高收益也成为了银行宣传理财产品,吸引用户眼球的一个撒手锏。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往往会刻意夸大收益,不少工作人员在给客户讲解时,也会口头保证预期收益。银行会在宣传中强调此前发行的同类理财产品均达到预期收益,令客户对收益产生心理预期,把预期收益当作是实际收益。而实际情况是,有很多结构型理财产品都没有达到预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亏损。

陷阱二偷梁换柱,理财产品变身保险据统计,有30%的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被误导,把保险当成了理财产品。不少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会在银行内推销保险产品,而且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会给用户推销其代售的保险产品,用户在银行内很容易被“忽悠”,稀里糊涂的就买了保险。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用户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产品认购书上,写的是理财产品还是保险。如果被告知想要购买的理财产品已售完,而工作人员又推荐了另一款产品时,用户就需要小心了,这个时候是最容易被销售人员 “忽悠”,错把保险当成理财产品。

陷阱三:延长募集期,导致收益缩水 理财产品在发售时都会有募集期,时间从两三天到半个月不等。在募集期这一段时间里,用户的资金是没有收益的,最多也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计息。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募集期越长,实际收益率就会越低。这在一些短期理财产品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例如某一款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6%,时间为30天,募集期为5天,如果用户在募集期的第一天就购买该产品,那么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6%×30÷35=5.14%,明显低于6%的预期收益率。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由于理财产品都有额度限制,不少用户为了抢额度,往往在产品募集的第一天就购买。而在募集期内,资金一般按照活期计算利息或者根本不计利息,这就会导致用户的收益被摊薄,所以用户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不要被名义上的高收益率所迷惑。

陷阱四“霸王条款”赚取超额收益 在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有些条款明显偏向银行。如,某些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会规定 “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也就是说,如果某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8%,但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10%,那么多出的2%就归银行所有。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如果发生亏损,需要用户自己承担风险,但是产生的超额收益却归银行。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尽量远离这些带有“霸王条款”的产品。

陷阱五:避重就轻,信息披露不完整 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往往只强调收益,刻意淡化风险。产品说明中关于风险的表述有大量专业术语,普通用户很难看懂。不披露或者选择性披露信息,产品信息不完整、资金投资用途不明、收费项目不明、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是很多理财说明书存在的问题。消费者在投资前务必要看清事实,保持理性,谨慎投资。

另外,消费者还要看清相关理财产品合同条款。在银行售卖的理财产品,也有可能是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合同上也会印有银行的标志,但合同与银行无关。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凡是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均具有惟一的产品编码,消费者可依据该编码在“中国理财网”查询到产品信息。凡无法通过中国理财网、公示代销清单查询到的产品,均非银行正规产品,应予高度警惕

投资永远是收益和风险成正比,风险意识最重要,投资之前先学习,不了解,看不懂,不投资。

1.网站标题:香港保险资讯网

2.文章标题:内地理财:宣传预期收益18%实际为“零”

3.香港储蓄分红险、香港重疾险、香港高端医疗保险、香港理财、香港保险续保、香港银行开户、香港孤儿保单等方面的问题,请联系我们。

(0)
上一篇 2017-03-19
下一篇 2017-03-20

更多相关内容

  • 浅谈香港保险被抢购的深层次原因

    重大疾病险保障客户患上重大疾病时能够得到理赔,一经确诊就一次性赔偿一笔资金供客户自行使用。现有图文清晰明白地向大家展示香港重疾与内地重疾的不同: 在保费上,相同年龄的受保人,香港保单的保费通常是国内保单的60%-70%。拿内地某保险公司与香…

    2016-04-23
    4.1K
  • 保险:小朋友的保障掌握在父母手里

    小朋友一出生身边有家人的保护和陪伴。无论是半夜喂奶,或是感冒发烧肺炎住院,全家上下男女老幼,都是围绕着这个只会哇哇哭的宝贝团团转。 宝宝刚出生,14天之后就能买保险了。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人到中年,才觉悟保障重要性,为自己人生第一份保障进行资…

    2018-11-23
    3.7K
  • 香港保险在安徽省的定点医院名单

    香港保险公司(保诚和友邦)在安徽省的定点医院名单,包含黄山、六安、合肥、蚌埠、安庆、淮北、淮南、芜湖、马鞍山等。 香港友邦 省市 医院名单 医院地址 安徽省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省合肥市绩溪路 218 号 安徽省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

    2018-01-30
    4.6K
  • 内地遗产继承和香港遗产继承的区别?

    不知大家买香港保险的时候有没有添加受益人,万一遇到风险时,最牵挂的人不至于陷入经济危机,也是留给最爱的人最后的爱。保险的指定受益人能够保证我最爱最关心的人能够100%按照我的志愿获得保障,不会有纠纷,也不会有争议。不知大家买保险的时候有没有…

    2018-05-25
    7.7K
  • 香港重疾险:重疾险合同到底怎么解读?

    随着内地人买香港重疾险越来越多,很多人便有了疑问,香港重疾险合同好像跟内地不一样,而且文字也是繁体,习惯了简体字的我们,有一些困难,那么我们拿到一份香港重疾险合同,到底怎么看呢?哪些部分需要我们重点解读和注意的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 1…

    2017-08-21
    3.8K
  • 法律角度分析香港保单是否合法

    内地客户购买香港保险合法吗?别急着否定!看看法律条文是怎么解释的。 一、在中国大陆,大陆居民赴港购买香港保险是否合法? 大陆居民赴港购买保险,这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根据世界各国通例,遵循的是“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中国也不例…

    2016-04-27
    6.7K
  • 什么是周年红利、复归红利、终期红利?

    熟悉香港保险保单的人士应该对周年红利、复归红利、终期红利?这些保险业专有名词不会陌生,但是我们也经常接到客户询问这几个有什么区别,各自代表什么红利,对保单有什么影响,我们就科普以上三种红利,希望能帮到大家。 什么是周年红利? 如果客人选择积…

    2023-03-21
    31.1K
  • 香港保险:医疗通胀的增长会造成保费增加吗?

    上文《为什么香港高端医疗保险越老越贵?》提到年龄增长令保费上升,从高端医疗保险现时的保费表看,老年及壮年的保费已相差约4倍,甚至更多,但这个升幅,还未计算医疗通脤。究竟医疗通胀有多高?根据Willis Towers Watson顾问公司的研…

    2017-12-06
    5.8K
  • 内地赴香港买保险偏爱重疾险,总保费5年激增7倍

    一个人30岁后,身体就开始传递衰老的信号,这个时候很多人会选择买商业保险来保障自己的未来,尤其组建家庭后,如何选择保险?先给孩子买还是大人买?是买内地险还是香港险? 1、购买保险,先给大人买还是先给孩子买? 根据凤凰网健康频道提供的一项样本…

    2016-04-25
    4.1K
  • 分红险退保可以拿回多少钱?

    您是否曾经购买过分红险,但现在考虑分红险退保,想知道能够拿回多少钱?分红险退保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涉及各种费用和规定,但是理解这些细节将有助于您做出明智的决策。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分红险的基本原理。分红险是一种寿险产品,它结合了保险保障和…

    2023-06-08
    3.1K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您不能复制此页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