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险业是相对成熟的市场。根据2019年3月发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香港保险业位列全球第三位。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支出)为8320美元,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位;保险渗透率(占GDP比重)为18%,高踞亚洲首位、世界第二位。基于以上排名,到底香港人会否容易重复购买相同功能的香港保险产品呢?
香港保险业主要有两类业务,分别为一般业务(例如意外及健康业务)及长期业务(例如人寿退休计划业务),后者保费规模较大。笔者遇过最夸张的一位客户,竟持有近20份保单,除保费支出庞大外,管理保单内容、周年检视及续保手续也是一大难题。
笔者认为,保费多寡与重复购买没有直接关系,反而理财需要的转变才是购买频率的关键。现实中,某些保险产品的确会令受保人较容易跌入重复购买的陷阱,笔者以下将逐一剖释。
终身人寿保险居首位
以某客户为例,他持有八份终生人寿保险,保额由50000美元至20万美元不等,合共140万美元。经笔者了解后,客户其实只需要80万美元保额便足够,多出的60万美元便是闲置保障,涉及保费每年达13000美元。多买的原因是每次都没有经过详细计算及考虑,致使资源错放在多余的保障上,而忽略了长线的退休储备。虽然客户是高收入人士,但多缴的保费支出亦会造成现金流负担,加上目前退保成本高,难以短时间内整合及调整至合适保额。幸好,终身人寿保险也是分红保单的一种,会提供保证现金价值及红利回报,客户可以视多缴的保费支出为「半份」退休储备吧。
另一种是医疗保险,与人寿保险不同,医保是实报实销的险种,每次最多以实际医疗支出为赔偿上限。即使购买数份医保,保险公司都不会以倍数作出赔偿,这是其中一项保险学上的重要定义。但在心理上,受保人觉得只有一份医保并不足够赔偿,于是便盲目购买多份同类型保单,从而导致保费错配,资源花费在多余的保障上。
以上文客户为例,他各持有一份大房医疗、高端医疗及自愿医保(灵活)计划,虽然三者保额不同,但保障性质也是一样,只需持有最高保额的一份便足够。幸好,客户一直以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健康异常,笔者会建议他转保,只需持有一份高端版自愿医保便可,除可节省两份多缴保费外,更可保留最高保额及扣税效果。
储蓄型保单可重复购买
与上述两项险种不同,储蓄应该趁年轻时开始,设定期限愈长愈佳,甚至视之为终身事业。此类保单的保障成分很少,但储蓄成分却很高。笔者认为可「重复」购买此类险种,从而解决受保人的短、中、长线理财需要,特别是退休及长寿风险。
以上文客户为例,他只持有一份五年期的投资相连险,却没有任何中线及长线的储蓄计划。若他成功从上述两项险种节省保费支出,便可转化为设立一份或多份中至长线的储蓄计划,可享受更丰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