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赴港买奶粉、抢黄金之后,如今“赴港投保”成为内地人追求的新时尚。面对政策的围追堵截,购买热情不减反涨。港产保单究竟美在哪里?我们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单呢?
现象 内地居民保单占比5年翻6倍 保障需求or转移资产?
“实在是太火爆了,在保险公司门口排队买保险,感觉就像在菜市场一样”上周刚从香港回来的广州市刘女士说,“基本上都是内地人在排队”。
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公布的数据,在香港保险业务中,2015年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为316亿港元,占2015年个人业务的总新造保单保费(1309亿港元)24.2%。这一数值在五年内,竟翻六倍。
据了解,内地消费者赴港投保主要是两种类型:一是追求个人保障,比如购买重疾险、意外险等;二是追求投资理财的分红型保险,这类保险往往较大额。
“一般的医疗、疾病、意外等保险,香港的确有部分优势”。博仕国际首席投资顾问张博在接受大粤财经采访时表明,“
但是并非内地保险产品不具备优势,张博进一步强调,“不同保险公司之间的产品没有明显的好坏之分,不同客户的需求需要不同的产品解决方案”。
然而,真正吸人眼球的是投资分红类保险。
最近一则“境外刷卡800多次购买2800万保险”的新闻引发热议,据消息称,内地人士购买千万保单已不足为奇,最高出现了亿元保单,可见,赴港投保已不仅仅是购买一份保障那么简单。
研究员指出,香港很多保险产品是港币和美元两种计价币种,有的保险产品甚至只有美元计价。去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的短期成因,造成了蜂拥赴港买保险避险的“羊群行为”。
绕过外汇管制、转移资产是赴港投保的最大诱因。在内地,每人每年持汇上限是5万美元,但是,在香港购买保险产品,客户可以直接银联卡缴费,不用受每年5万美元的外汇管制,因此香港保单成了一些客户将内地部分资产转至香港的有效工具。由于香港是亚洲金融中心,资本管制限制少,日后客户可将其在香港的资产再自由转移至其他国家。
除了配置美元资产以外,港产保单也是不少富裕人士进行资产隔离、财富传承的选择。根据香港法律,大额寿险保单独立于个人财产以外,即便投保人破产清算,这类保单也不受到债权人、政府征税和收费等影响,离婚也不可分割。当然,境内保单也有同样的功能。
事实上,赴港投保给人民币贬值预期的自我强化培育了微观环境,给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带来了额外的复杂性,也给内地金融市场和中资保险企业的成长带来一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