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接到一位客户的咨询,事实是这样的:客户本人在一家保险公司代理人购买该公司产品,之后该公司代理人指控其前保险公司上司,称受该上司误导而令自己和客人买错储蓄保险产品。该事件在网上被曝光后,其中不少网民也感到惊讶,受访者身为持牌保险代理,竟然错误理解产品。

保险代理应充分了解产品性质及主要特点
就产品知识,保险业监管局《持牌保险代理人操守守则》订明:「持牌个人保险代理及持牌业务代表(代理人)应就其可能进行受规管活动的各类保险产品的性质及主要特点,以及所承保及其相关的风险有充分了解。」
事实上,持牌保险代理为保险业最前线的从业员,是投保人及保险公司之间的桥梁。他们其中一个主要职能,是为潜在投保人提供产品资讯和意见,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产品知识。
产品培训监察机制是否真空?
现时保险界的惯常做法,持牌代理除了要在保监局考获牌照,亦要符合持续专业培训规定,并须完成保险公司内部培训,才可销售保险产品。如培训资料有误,将会令代理误导客人,影响客户利益。
若然受访者属真实及为事实之全部,则不禁要问保险顾问的发牌机制是否有改善空间,保监局应否提升发牌或增加培训要求?其次是保险公司内部是否设有机制监察内部培训质素,例如会否要求于培训过程录音,并定期作出随机抽查。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不过,即使有个别保险代理质素参差,对保险产品知识一知半解,消费者也不必担心,可以透过以下4个方法应对:
- 投保时,代理有责任提供产品小册子、产品资料概要及保单利益说明书(如适用)等资料,以供投保人参考。投保人可以自行研究,进一步了解产品特性。
- 如对产品有疑问,除了向一名持牌保险代理查询外,其实可以联络几名持牌保险顾问,确保自己正确理解保单内容。
- 部份保单(如人寿及自愿医保)设有「冷静期」。如投保人最终认为保险产品不合适,可于冷静期内通知保险公司取消保单,并取回已缴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