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个多月的英国保诚集团收购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亚洲子公司友邦保险(AIA)一案,日前终告流产。保诚迫于股东压力而下调的收购报价未能得到AIG的认可,一宗有可能创下全球保险业史上规模最大并购案的交易,最终无奈落幕。
眼下,外界对两家保险巨头“分手”后的出路尤为关注。并购市场咨询公司高级研究员李景顺就此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诚的未来并不排除被分拆出售的可能性,而AIG方面寻求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形式剥离友邦资产的可能性也增大。一桩不被看好的联姻
今年3月,英国第二大保险商保诚集团宣布出价355亿美元收购友邦保险。由于交易双方实力存有一定差距,业界将这宗交易比喻为“蛇吞象”。而从一开始,保诚的一些大股东就对这宗交易怀有不满,认为无论收购的报价还是合理性都有待商榷。
保诚原本计划在6月7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对交易进行表决,以便顺理成章的“迎娶”友邦。为了赢得股东支持,保诚还在股东大会前夕将收购报价下调15%至304亿美元。但谁料为赢得大股东支持而削减的“彩礼”,却没能赢得美人心,AIG随后一纸声明拒绝了缩水的报价,也让保诚此前的一系列努力付诸东流。
6月2日,保诚发表声明称,由于降低收购价的协商未果,该公司决定退出友邦保险收购交易。6月6日,保诚在香港的发言人再次站出来澄清,称集团不考虑再对友邦发起新的收购。
在交易宣告失败后,权威保险信用评级机构A.M.Best公司6月4日将保诚评级展望由“负面”调整至“稳定”,并确认该集团A+的财务评级和aa-的保险信用评级。A.M.Best称,展望调整反应了保诚强劲的市场占有率、改善的资本流动性、积极的净经营收入和增长前景。
不过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仍表示,保诚A+的信用评级仍在调降的观察名单中,因为“收购友邦交易导致其成本受损,并加重了业已存在的现金流和资金压力。”一次高调的尝试
对于保诚来说,寻求在亚洲市场扩张一直是其策略重心之一,收购友邦也被视为其在亚洲市场发展的重要一步。为了顺利完成收购,保诚此前启动了210亿美元的大规模配股计划,在5月下旬还同时登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两地证券交易所。
对于急于偿还美国政府1823亿美元巨额救助金的AIG来说,以合适的价位剥离友邦资产也是合理选择。特别是在市况不定,上市融资面临一定风险的情况下。从上述两点来看,保诚和AIG的结合似乎应该是两全其美的不错选择。
但这宗全球保险史上规模最大的并购交易终究没能如人所愿。在李景顺看来,保诚收购友邦失败的因素有两点,一是保诚事先没有充分考虑并购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此前友邦内部一直担心被保诚收购后面临的整合问题,包括管理层变动等,与此有关的负面消息对保诚并购计划产生不利影响。二是保诚事先没有跟大股东做充分沟通,发起并购时并未得到足够支持,为后续进展埋下隐患。
至于调整后的报价是否反映了友邦实际价值,李景顺认为,友邦本身价值应在280亿美元左右,报价在250亿至 320亿美元之间都是合理的。此前355亿美元的报价对友邦来说是高估,但调整后304亿美元的报价可能没有满足友邦的要求。一场硝烟未散尽的战争
交易宣告失败让保诚和友邦未来的发展道路都多了几分不确定性。对于保诚的出路,李景顺认为,保诚有机会做出一些改变,包括分拆出售,同时其在亚洲进行的规模较小的收购也会继续。
至于友邦,李景顺认为其进行IPO的机会最大,而独立上市的好处就是友邦管理层可以就此安心,但对AIG最大股东——美国政府来说,IPO意味着其不能一次性整体出售友邦,只能分步回收救助贷款。
此前 AIG首席执行官本默切特曾表示,AIG在剥离友邦保险方面有很多选择。而有知情人士透露,AIG已经与潜在的友邦少数股东进行沟通,包括卡塔尔投资局(KIA)、淡马锡控股和渣打银行等。
研究机构艾特公司分析师特洛伊表示,在剥离友邦资产方面“有耐心是合适的”。他认为,目前 IPO环境还没转好,特别是亚洲市场正在筹备大宗银行IPO,且“友邦的运营表现将会进一步提升自己价值,再晚些也不见得是不好的出售时机。”
李景顺猜测,不排除潜在买家对友邦再度发起并购的可能性。上周意大利最大保险公司忠利保险就表示,如果友邦不上市,该集团可能考虑发起并购。李景顺认为,一些有财力的保险公司,比如德国安联、法国安盛等一向对亚洲市场有兴趣,可以大胆猜测,他们也有可能组团发起并购。
李景顺认为,如果有新的并购发起,估计报价还会提高。而为了将优质资产卖出好价钱,美国财政部有可能调整要求AIG偿还贷款的时间,未来这几个月也会看到AIG更多更快地公布资产出售方案。
对于交易失败的影响,李景顺认为对亚洲市场影响不是很大,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欧美市场已经老化,亚洲市场吸引力很高,未来将有越来越多跨国保险公司进入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市场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