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疫情解封后,医疗通胀重临,电费、交通、餐厅、租金样样加价,就连医疗保险保费也有调整。有客户收到续保通知,发现保费上调了一些。
事实上,医保加价有两方面,一是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因为年纪愈大,索偿机会愈高,保费自然愈贵,就算没有通胀,保费也会上升;其次是医疗通胀,即是由医疗相关的价格上涨带动的加价。
根据Willis Towers Watson的《2023年全球医疗趋势调查报告》,香港2023年的医疗通胀率将升至8.8%,整体高于2022年的8.2%及2021年的7.5%。Mercer Marsh Benefits的2023医疗趋势报告亦预计医疗通胀率由2021年的5.8%和2022年的6%,上扬到2023年的7.5%。
新科技带动成本上升
有些人会奇怪,香港4月消费物价指数也只是升2.1%,但医疗通胀却远高于此。而且不止今年,是连续通胀了好几年,最夸张曾见过逾10%医疗通胀。
其实,医疗通胀主要来自四方面,第一是医疗费用成本持续增加,因为医疗技术快速进步,很多人都会接受新科技治疗,例如目前治疗癌症新技术有质子治疗及免疫治疗,而新技术由于未普及,故费用普遍较传统方法昂贵,加上处方药物成本亦增加,令到索偿金额愈来愈大。
第二是社会人口及医疗系统因素,随着香港人口老化,医疗体系的负担将愈来愈重,而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愈趋普及,因而产生巨额医疗费用。
第三是都市人的生活习惯,例如缺少运动、睡眠时间少、压力太大、饮食过度、酗酒等等,都令需要治疗的机率增加。至于部分较注重健康的香港人,由于会做定期体检,发现早期病症后机会率增加,都会推升医疗服务使用率。
最后是新冠疫情影响,过去3年香港不少医疗服务暂缓,以应付疫情的医疗需求,但复常之后,被抑压的需求一下子涌现,甚至超越疫情前。加上不少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有些人甚至会久咳、气喘,严重者更有敏感、心肌炎等疾病,进一步推升医疗需求。可惜的是,香港流失了不少医护人才,致令公私营医疗系统人手短缺,继而要加薪挽留人才,造成经营成本上升。「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借医保转嫁风险
其实,医疗通胀不止发生在香港,全球都经历同样情况,在上述因素下,可以预视未来医疗费用只会愈来愈贵,假如不想退休后医疗开支变成沉重的财务负担,最佳方法就是透过医疗保险,转嫁风险予保险公司。虽然医保保费也因医疗通胀而上升,但始终远比医疗和生活费用便宜,所以很多有识之士会利用有限的保费转嫁无限的风险给保险公司,解决这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痛。
大家拣选医保时,建议不应该只比较价钱,尤其是不应太着重于某一年的保费加幅,因为可能有些公司年年加,个别公司的保费一直偏低,在百物腾贵下,无奈要追回之前加幅。反而大家应着重比较保险公司的口碑、服务水平及保障范围,例如有些医保会包括出院后门诊与治疗药物,部分却不保,所以需要细心比较条款,才知道哪一个计划最切合你的需要。
多年来笔者见过很多客户做决定的价值观不一,有些是因为公司品牌、产品性价比、价钱、与代理人的关系等等,但退保的原因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自身财政问题和服务水平不达标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