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医疗通胀?
相比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医疗通胀更值得关注,很多人问:什么是医疗通胀?医疗通胀为什么这么可怕?其实解释起来很简单,例如:去买盒感冒药,10年前可能需要10元,20年后再去买同样的感冒药可能需要20元,同样的药,对同样的病症,价格却涨了,这就是医疗通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抗医疗通胀呢?规划退休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医疗通胀呢?

医疗通胀不断攀升
医疗保障是退休策划中重要的一环,随着年龄增长,对医疗护理的需求将更趋频繁。医疗服务和药物费用却不断攀升,根据医务卫生局资料显示,在1989/90至2019/20年度期间,医疗卫生总开支以平均5.6%的年率上升,增幅较期内本地生产总值的平均每年增长3.4%为高。
另外有风险管理顾问公司于「2022年全球医疗趋势调查报告」中指出,本港今年的医疗通胀由去年的6.8%上升至8.2%,增幅高于亚太区的平均值。在医疗通胀影响下,相关费用势必有增无减,一旦在退休后不幸患病,治疗费用将难以预料。
当然,市民可自由选择到公营或私营机构求医,但需留意两者的覆盖,例如人口老化问题加剧,已令公共医疗系统百上加斤,轮候期可能是数周,但亦可长达数年之久;而私人医疗市场则收费高昂,对于已投保医疗保险之人士,可能仍需承担额外费用;在医疗通胀影响下或使消费者雪上加霜。
持续投资助增储蓄
因此大家于筹谋退休计划时,应预备完善的医疗保障,并把医疗费用及相关通胀风险纳入考虑,同时增加储蓄金额,以备不时之需,且可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以获得即时及适切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即使超出预算,亦不影响退休生活。
同时,大家亦应谨记于退休后持续投资;寿命及疾病风险难以预计,但透过稳健的投资组合,在退休后继续让资产增值,可有助延长退休储备的提取期,或可抵消医疗通胀带来的影响,令晚年生活增添多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