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友邦和香港保诚的恩怨情仇

随着去年香港保险在大陆的火爆,保诚和友邦也渐渐的被内地人所认识,但作为香港最大的两家保险公司,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也许知道的人并不多。

今年年初,“杜嘉祺(Mark Tucker)先生卸任友邦集团CEO,出任汇丰控股非执行主席不止成为了香港各大报纸的头条,也成为了全球保险业新闻的头条。

杜嘉祺先生,1992年至2003年一直担任保诚集团亚洲分部的总经理,2005年5月至2009年9月期间担任保诚首席执行官,随后于2010年7月出任友邦CEO。

接替杜嘉祺先生出任友邦集团CEO的是黄经辉黄经辉,时年62岁、1985年就取得北美精算师资格(FSA),于1989年至2008年任职于英国保诚有限公司,由2005年至2008年担任保诚集团亚洲有限公司保险业务的董事总经理,2008年12月起担任大东方控股有限公司的集团行政总裁兼董事,于2010年10月加入友邦集团。

香港友邦和香港保诚的恩怨情仇

杜嘉祺先生(左)与黄经辉先生(右)

实际上,如今英国保诚保险有限公司的CEO容佳明先生,曾经也是友邦保险(国际)有限公司的高级副总裁,曾经友邦香港区的“一哥”。

大家可能会惊讶,如今在香港保险市场上“水火不容”的两家保险公司的管理层之间竟然有着如此“紧密”的关联。

整日争来争去,实际都是“同根生”,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相爱相杀”?

● 08年金融海啸余波

2009年初,为了偿还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所给予的1823亿美元援助资金,AIG决定出售旗下亚洲寿险分支——友邦保险49%的股份。但是高达200亿美元的报价,让投资者望而却步。随后友邦保险启动了上市募资计划。

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事情出现了。

● 保诚「蛇吞象」收购友邦

2010年3月1日,英国保险商保诚集团突然宣布,以355亿美元收购AIA,AIA取消香港上市计划。

这曾是一段两厢情愿的美好姻缘。在与保诚达成协议后,AIG在3月1日的声明里流露着不难看出的满意:“在考虑了两种皆可行且具有吸引力的方案,包括首次公开募股之后,我们最终决定,向保诚集团出售友邦能够帮助AIG更快地向美国纳税人偿还欠款。”

而英国保诚集团,这个创建超过160年并一直以来以保守稳健著称的老牌保险商,则试图通过收购友邦确立其新的战略方向。因为友邦的主要市场以新兴市场为主,增长潜力可观,才会令保诚认为是个绝佳的机会,如果收购顺利完成,新保诚将成为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最大的保险公司,分别拥有上述市场22%、30%、28%、25%、25%、29%和41%的市场份额。保诚亦能够借此巩固在中国内地和印度拥有的龙头外资保险公司的地位,这是任何国际企业都不能忽视的潜在的全球最大市场。

于是,当时市值仅有200多亿美元的英国保诚,准备以增发股票的形式集资210亿美元,用「蛇吞象」的方法,以355亿美元收购友邦。那时,保诚内部极力主张收购友邦的,就是2009年9月杜嘉祺从保诚离任后,继任保诚首席执行官一职的Tidjane Thiam

如果收购完成,超过90多年历史的友邦保险,将即刻在历史上被除名。一时间保险业大变天,两间保险公司内部兵荒马乱。

● 保诚友邦上演「宫心计」

香港友邦及保诚旗下员工,在消息公布后无不窃窃私语。友邦的后勤及代理合共逾万名员工,更是人心惶惶,如坐针毡,公司于下午召回各区总监,在总部开会安抚人心。有位在友邦工作逾二十年的区域总监,勉强笑着回应:“我同Jacky Chan(友邦香港及澳门首席执行官陈荣声)傾過,佢話總公司未有任何公布,我估可能只係傾緊,未必成事。”至收购在晚上落实后,他在电话中数度沉默,不能言语,“好惋惜,係遺憾。”他最后说。

另一边,保诚香港各区域总监也忙于召集代理人回公司开会,因为08年金融海啸后,保诚一直都在从友邦代理团队中“挖人”,一旦“挖”到高级管理人员,即给相当于年薪三倍的“握手费”奖金。然而,一旦收购成事,友邦的人员将自动并入保诚,年薪三倍的“握手费”也会被自然取消。于是,保诚借机开始了在友邦的一轮“煽动”,自然也有不少友邦的高级代理跳槽去保诚。

除了代理团队之间“挖墙脚”与“反挖墙脚”的争斗,保诚与友邦管理层内部的争斗也风起云涌。2006年12月,容佳明(现英国保诚保险有限公司CEO)出任友邦保险港澳区高级副总裁及总经理,乃当时香港友邦“一哥”,任职期间香港市场热销投连险(2007年香港投连险市场份额占比74.3%),在金融海啸后保单巨额亏损,引发友邦保单持有人不满,出现“退保潮”,遂于2009年7月被撤去总经理一职,由中国区总裁陈荣声接手,任首席执行官,容佳明只保留高级副总裁职位。3个月后,容佳明便宣布跳槽英国保诚,于2009年10月出任行政总裁,负责香港区业务。

由友邦“一哥”变身保诚“一哥”的容佳明,随即掉转枪头,向友邦展开挖角战,更于铜锣湾嘉兰中心,即友邦的地头插旗,高调租下两层写字楼,准备挖角抢滩。随即保诚在香港市场推出长期储蓄产品「隽升」,靠着超高的演示收益“狙杀”母公司AIG陷入破产丑闻的友邦。

保险业务前线出身的容佳明,营销手法一流,深谙保险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容佳明领军保诚这几年,友邦高层看着原有的市场份额被保诚“蚕食”,夜不能寐。

● 保诚内部的“一哥”之争

容佳明坐镇保诚后,保诚内部已静静开始了另一场内斗。

2010年2月初,保诚首席业务总监梁伟坚(Michael Leung)突然离职,业界有传闻是被容佳明“炒鱿鱼”。事发前,Michael带同事到澳门新濠天地游玩。随后在2月5日返回公司时,却连公司大门都不让入,被告知要“立刻收拾包袱走人”。

经一位保诚资深的主管透露说:“Michael在保诚内很有江湖地位,由他一手带大的代理人有两、三千人。Michael与Derek一样,以前也是友邦出身, 由普通代理人做到公司二把手时, 容佳明还默默无名。所以容佳明空降保诚,加上Michael不买账的脾气,定然不会被容佳明骑在身上。那时大家都猜测他早晚要走,不过没想到这么快。”

梁伟坚离开后, 容佳明仍未能坐稳“一哥”之位,保诚总部随即从英国调任经验丰富的高层庄伟信(John Johnson)出任首席业务总监,统领保诚的代理团队,与容佳明分权共治。

● 峰回路转,收购友邦未成“反蚀把米”

尽管友邦与保诚高层的明争暗斗不断,然而,保诚收购友邦的事情却没想象中进展那么顺利。

为了完成该笔交易,保诚随后启动了在香港挂牌上市的配股融资计划。但是该计划在实施的前夜被英国金管局紧急叫停。主要原因是,保诚在收购友邦完成之后,现金比例将会过低,难以应对潜在的金融风险。

在此后的两周中,保诚就此问题与AIG多次进行协商,对收购条款作出了调整5月17日保诚公布的声明显示,AIG承诺认购进保诚集团20亿美元混合资本,以便保诚可以在交易结束后保留更多的现金

5月25日,保诚在香港及新加坡同步以介绍形式上市,没有发行新股融资。这主要是为其之后200亿美元的配股集资计划作铺垫。同时,保诚也希望借助香港上市提高估值水平,为将来在亚洲市场发展打下基础。

但是,蛇欲吞象却遭噎。

尽管保诚总裁蒂亚姆表示,对友邦保险的前景相当看好,认为友邦在亚洲有望增长100%。但是,英国的投资者和保诚的部分股东并不看好该交易。因为友邦在新加坡、香港地区等成熟的亚洲保险市场并不占优势,在中国内地等发展中的保险市场也难敌本土品牌。今年一季度,友邦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份额一跌再跌,从外资保险的龙头跌至目前的第四位。

加之,中国保监会不允许一家外资机构同时投资两家业务相近的保险公司,保诚收购完友邦之后,在华将面临友邦保险和信诚人寿两套牌照共存的局面。未来两家公司如何整合,成本多大仍是未知。

重压之下,保诚迫于无奈降价,AIG拒绝,世界保险史上最大的收购案告吹。

交易的失败将使保诚为此付出惨重代价:除了付给AIG1.526亿英镑(合2.25亿美元)违约金外,还需向中介机构等支付顾问、承销等其他费用,共计约2.974亿英镑(合4.36亿美元),这两部分费用合计约5.224亿英镑(约6.6亿美元),代价高昂,而保诚2009财年整个集团盈利才6.77亿英镑,此次并购案流产耗费其上年度净利润超过65%。

收购案的终止除了要支付高昂的成本费用外,保诚公司确定的以亚洲为重心的发展战略也因此遭受重挫。

另外,保诚为此次收购付出了超5亿英镑的代价,管理层必须寻找出责任承担者。

对于友邦来说,纵然其宣称“现在有更多的选择”,但也有观点认为,友邦错过了最佳上市时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在目前市况下,友邦再赴港上市能否达到融资目标也有较大变数。

● 交易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表面上看,这次交易失败是因为保诚集团和AIG在收购AIA的价格上的分歧,以及收购后两个公司的整合问题,但除此之外,交易失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在此并购计划失败的背后,是愈演愈烈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市场对欧洲经济发展前景的不看好,对收购前景的不确定性后果的担忧,是保诚的投资者最终放弃交易的最主要原因。保诚和AIG在当初达成协议的时候,显然都没有预计到希腊主权债务问题能如此之快地将危机核心由美国转向欧洲。在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时,投资者的心态趋于保守,对这种被称为“蛇吞象”的大型交易采取谨慎的态度,是投资者对市场震荡的本能反应。这从保诚一宣布并购机会,其股票大跌,而当其宣布退出交易时,股价上涨的现实中可以反映出市场对此交易的态度。

其次,保诚集团管理层在当初给投资者展示收购后的前景时,着重强调了收购是为了取得在亚洲市场的领导地位,但事实是,即使交易顺利完成,其市场领导地位也仅限于一些或已接近饱和或尚难以开发的中小型市场,而保诚集团在中国大陆和印度这两个亚洲,乃至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中的市场份额并不会因此而得到大幅度提升。2009年年底,友邦作为在中国大陆最大的外资合资保险公司,其市场占有率不足1%(0.99%),信诚人寿(601628,股吧)的市场份额为0.5% ,排在中国大陆所有49家寿险公司的第十八位,外资合资公司的第五位。

而截至10年4月底,友邦在中国大陆市场的份额降至0.6%,位列全部寿险公司第十四位,外资公司第三位,信诚人寿相应的市场份额为0.4%,排所有寿险公司第十九位,外资合资公司的第六位。在印度市场,友邦 2009年的市场份额也仅1%,而且,中印两国都对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本国市场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如外资寿险必须以合资的方式进入本国市场,中国监管部门将外资在合资公司中的持股比例限定在最高达50%,而印度仅允许外资持股不得超过26%。更重要是两个公司合并后的整合问题,是否能产生1+1等于2或大于2的效果,是个很大的问号而且保诚以小并大,势必遭受友邦内部,乃至保诚内部的抵制,这从AIA的部分管理层表示收购一旦成功就辞职就可以看出倪端。

再次,当保诚的管理层将更多的希望放在亚洲,并通过在香港和新加坡上市,寻求更多的来自亚洲的支持的时候,保诚现在的欧美股东由于担心对新公司控制权遭到稀释,从当初的默许到现在的反对,也就是必然的了。

最后,这次并购交易是对保诚的以保守稳健著称的企业文化的挑战,交易的失败是保诚股东和管理层,更是保诚和AIG博弈的结果。
● 友邦香港上市,问鼎香港最大IPO

2010年7月19日,AIG发布公告表示,正式决定重启旗下亚洲保险分部友邦保险集团于香港的首次公开发行。

AIG同时宣布任命英国保诚集团前首席执行官杜嘉祺(Mark Tucker)为友邦的执行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而友邦的时任首席执行官麦智信(Mark Wilson)将继续留任至2010年底,以完成工作交接。

香港友邦和香港保诚的恩怨情仇

朱泰和John Chu(左)麦智信Mark Wilson(中)容佳明Derek Yung(右)

友邦在香港的IPO首发价定在每股19.68港元,位于指导价格区间的高端,发售共70.3亿股集资1383.29亿港元,成港交所“集资王”。友邦保险此次IPO的融资规模达到178亿美元,成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IPO。友邦上市所得现金,将用于归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自2008年以来联邦政府对AIG实施的财政援助。

1.网站标题:香港保险资讯网

2.文章标题:香港友邦和香港保诚的恩怨情仇

3.香港储蓄分红险、香港重疾险、香港高端医疗保险、香港理财、香港保险续保、香港银行开户、香港孤儿保单等方面的问题,请联系我们。

(3)
上一篇 2017-07-12
下一篇 2017-07-14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您不能复制此页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