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在通过了保险公司的重疾险、医疗险甚至寿险的核保结果后,可能拿到“非标准体”的核保结果。
那么:
- 什么是“标准体”的保单?什么是“非标准体”的保单?
- 拿到了“非标准体”的保单,应当如何处理?
本文就来和大家讨论这些问题。
首先解释什么是“标准体”和“非标准体”?
标准和非标都是核保上的概念,指的是受保人在投保保险公司的产品之后,如果:
- 保险公司予以承保,且不附加任何额外条件,就是“标准体”;
- 保险公司予以承保,但是附加一定的额外条件,就是“非标准体”。这些额外条件可能包括:增加保费、部分器官除外或者部分指定疾病除外等。
如果拿到“标准体”的核保结果,特别是在有健康申报的情况之下(而且,部分受保人可能健康申报的内容还比较多),是非常开心的事情。因为保险公司不仅给予标准体承保,而且接受并认可之前的所有健康申报结果;不仅仅多了一份保障,而且还没有理赔纠纷的后顾之忧。
而“非标准体”就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了
- 要么被增加保费,本来很便宜的一张保单,变得不是那么划算;
- 要么部分器官或者疾病被除外,而且是已经出现疾病端倪的器官,或者理赔非常多的疾病被除外,保单实用性有所降低。
在拿到保险公司的有条件承保的“非标准体”的offer,应当如何处理呢?
本文给出如下的判断标准和建议:
1、如果引发非标准的原因,是可以调节的。
什么叫做“可以调节的”呢?下面这些,是“可以调节”的例子:
1)贫血;
2)高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偏高);
3)轻度脂肪肝;
4)幽门螺旋杆菌阳性;
5)肾结石;
6)过重;
等等。这些检查的结果,是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或者锻炼,使得相关指标恢复正常的。当然了,这是需要努力的;不然现在就是一份标准承保的保单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建议:
1)直接接受保单;在相关病况恢复正常之后,向保险公司申请取消非标准条件;
2)先不接受这个结果,等相关指标恢复正常之后,再次投保。
两种选择各有利弊,视乎自己的判断。
选择1),先有一份保障;无论日后可不可以调节回标准保单,至少保障是始终在的。
选择2),更灵活一些,不仅日后有机会拿到一份完整的标准体保单,而且保险公司可能推出新产品更加合算。但是风险就是自己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而无法投保。
2、如果引发非标准的原因,是不可以调节的。
下面是“不可以调节”的例子:
1)甲状腺结节;
2)乳腺增生或乳腺纤维瘤;
3)胆囊息肉;
4)甲肝及乙肝;
等等。这些病况,在短期之内都是不可以调节的,即无法使身体恢复完全健康的状态。
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应当接受这份保单为宜,以免日后病况进一步恶化或者严重而无法投保。
整体而言,如果身体已经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例如体检报告的“特别提示”,应当尽早投保。而如果不幸出现了“非标准体”的核保结果,应当理性判断,并咨询专业人士以做参考。
另一个方面,如果对于一家保险公司的核保结果不是很满意,可以换一家公司尝试,毕竟多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