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有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您也许听过下面几个有关偿付能力的观点:
上面这些有关于“偿付能力”的表述,乍一听上去似乎都很有道理,因为“偿付能力”确实是衡量一家保险公司财务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过,如果深究下去,似乎也没有人能说得出个所以然来,自然也就没有人能指出上面的表述其实大多是一些谣言了。
“偿付能力”这个东西,应该算得上是保险行业里面最难解读的专业名词之一了。因为“偿付能力”的设定,涉及不同保险市场复杂的风险特性、监管导向、资产负债管理、风险防控等内容,尤其是在新一代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之下,绝大多数的量化计算都是靠精算师来完成的。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除了保险公司的精算师和财务管理人员外,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全面地了解“偿付能力”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是怎么算出来的,代表了什么样的意义。
现阶段,香港保监局正在构建的“风险为本的资本框架”(Risk-Based Capital,简称“RBC”),毫无疑问是整个香港保险业的头等大事。不用再过两年,在保险业里,“香港RBC”就会像“偿二代”在中国内地一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香港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排名
那么,“RBC”对于香港保险业,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比如说:
- 为什么RBC实施以后,香港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会大幅下降?(据一些咨询机构称,在当前测试阶段已经下降了超过300%)
- 一家公司主要做短期理财业务,另一家公司主要做长期分红业务,RBC实施后,业务发展分别会受到什么限制?
- 一家公司所持有的债券大多没有国际评级,另一家公司所持有的债券国际评级较高,RBC实施后,偿付能力分别有什么变化?
- 一家公司持有很多的投资型房地产,RBC实施后,偿付能力会有什么变化?
这些影响来得都非常直接,而且会比大家想象中还要严重一些,因为一旦一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大幅下降,不仅会影响消费者对于这家保险公司的信心(如果给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还有可能会限制这家公司新业务的销售。
香港保监局在8月6日已经正式开启了RBC的第二轮量化影响研究(QIS2),各家香港保险公司会在今年11月底前完成本轮的QIS数据填写并上报保监局。到时,究竟哪家保险公司是在“裸泳”,应该就会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