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我們介紹了很多有關香港虛擬銀行的資訊,大家可以去:香港銀行開戶子欄目,查詢有關信息,今天主要是想跟大家聊聊香港虛擬銀行會取代傳統實體銀行嗎?

是不是有虛擬銀行賬戶,以後就不需要傳統實體銀行呢?我想超長期(我指20年以上)我就真的說不準,但從短中長期來說「虛擬銀行」全面取代「傳統銀行」這真的不會發生,雖然問題很複雜,但萬法歸宗原因只有一個,就是:
你不能只用虛擬銀行而完全不用傳統銀行的服務。
既然你只能只用傳統銀行;或同時用傳統銀行和虛擬銀行。那傳統銀行便不會被完全取代了。為什麼呢?今天會用短中長期3個理由說明,分別是:
- 短期來說:虛擬銀行的服務範圍還未能和傳統銀行匹配
- 中期來說:人的習慣和周邊的配套令大家不能只用虛擬銀行
- 長期來說:「人」仍然不會、也不能被取代
短期:虛銀服務範圍未能和傳統銀行匹配
以現時已開業眾安、天星、WeLab和Livi來看,虛擬銀行在開業初期的服務是極度有限的,就算把4家銀行的服務加起來,都只有3種貨幣的活期和定期、FPS和RTGS轉帳、分期私人貸款、提款卡、二維碼支付、簡單保險。
對比傳統銀行,隨便屈指一算都知道少了其他外幣活期和定期、外匯買賣、信用卡、除分期外其他私人貸款、按揭、海外轉帳、股票交易、一系投資產品等,還未數一整個Commercial Banking和Private Banking的服務。
有時候看似很簡單的產品,背後銀行的準備工夫可以是海量的,單以「外匯買賣」為例,背後便牽涉一系列風險管理(包括Operational risk和Market risk)、Treasury營運、App開發、系統建設、市場推廣的工夫;WeLab和Livi到現時還沒有任何貸款產品,相信也與因貸款產品所需的海量工作有關。
如果大家有留意英國的虛擬銀行Monzo,開業5年到今天都沒有信用卡(MasterCard Debit Card是有的,有時連傳媒都會搞錯),貸款產品也只有最簡單的。那要在虛擬銀行借按揭,相信不是5年內的事,大家仍然要光顧傳統銀行呢。
中期:人的習慣和周邊配套令大家不能只用虛擬銀行
就算5年來虛擬銀行的產品和服務範圍就跟傳統銀行比拼,人的習慣和周邊的配套仍然是取代傳統銀行的瓶頸。
跟大家做一個思想實驗,你能幻想5至10年以後,你在香港所有的日常消費都能夠以電子的方式支付嗎?如果可以,那麼坐的士、過年封紅包、朋友結婚的人情呢?如果現金仍然是需要的,那傳統銀行就不會沒落了。
這裡先糾正一點,大家會說WeLab和聲稱8月上線但未成事的Mox都有Debit Card,所以「現金」這東西並不是虛擬銀行的限制。很可惜這是錯誤的觀念,這只是虛擬銀行慷傳統銀行之慨,租用了傳統銀行Cash management的能力(每筆提款虛擬銀行都要付巨額手續費給傳統銀行),這就更證明了虛擬銀行註定不能單獨生存了。
當然習慣是可以改變的,一河之隔的人民都習慣用微信發紅包,的士也根本不收現金,但這裡也牽涉商戶的配套問題,就是你已習慣了電子支付,但商戶也要提供這個配套才可以,最少香港就不是每個的士大佬都喜歡電子支付了。
電子支付還有一個大難題,就是當支付金額相當大的時候,基於保安的原因,銀行是不允許大家做這筆交易的,樓宇買賣便是個好例子。
如果大家買過房子,便知道支票仍然是主流的結算工具。雖然支票很古老,但它的魅力從來不減,因為它
1、結算金額無上限、
2、收款者毋須提供戶口號碼、
3、錯誤機會極低(當然這是真確的收款者拿著支票說要存進自己銀行戶口了)。
就算律師樓容許大家FPS支付,而大家要付的金額也少於100萬元,大家會選擇FPS還是支票呢?
虛擬銀行是沒有支票的,但我也相信有朝一日支票會給淘汰,各銀行會定義出一套慨具備支票的魅力,又簡單快捷的支付工具,但這很可能不是5至10年內的事了。
長期:「人」仍然不會、也不能被取代
儘管生活上的一切一切也逐漸電子化,但我仍然深信,人渴望和另一個人連繫的慾望不會在20年內消失,尤其是當大家要做一些人生重要的決定的時候,當人不能被取代,傳統銀行便仍然有存在價值了。
近年在芸芸Fintech之中,Robo-Advisor是銀行界最炙手可熱的寵兒之一。Robo-Advisor就是要以機器人取代人工為客戶提供意見,當然首選是「投資」方面的建議。在一眾Roadshow中,推銷員不單單說Robo-Advisor的投資表現可以媲美真人、更是勝過真人,而對一眾銀行來說,機器人不會曠工、不會要求加薪(背後的開發商會)、表現穩定、24小時工作,如果能勝過一眾真人,那就真的是RM一個時代的沒落了。
可惜現實是電視沒有取代收音機、汽車沒有取代馬車、數碼相機也沒有取代菲林,我也不認為Robo-Advisor可以取代人類。當一個原本屬於大眾的科技準備被一個新的科技取代,原有的科技很多時候都不會被完全被淘汰,反而會從「大眾變成小眾、粗曠變成精緻」,馬車便是個好例子。當汽車普及前,馬車是倫敦街頭的日常交通工具,而現在馬車沒有完全滅絕,反而變成一個精緻的活動,所以「人類」也要循這個方向進發。
銀行業之中最精緻和小眾的,莫過於「私人銀行」這一塊。「私人銀行」到今天仍然是勞工密集的工作,就算電子銀行如何普及,銀行背後的系統如何電子化,最頂尖的Private Bank仍然是連e-Banking都沒有的,面對客人的仍然是一群人。
為什麼連e-banking都沒有呢?Private Bank的客人是最有錢的客人哦!他們既然那麼富有,便不會自己爬上去e-banking做交易,有什麼事情都是命令一句給自己的秘書,或者自己直接打電話給專屬的RM便可以了。
我想銀行業也是這樣,隨著電子銀行普及,分行和整個Human workforce不會沒落,但會從大眾變成小眾、粗曠變成精緻,一般的交易會用電子方式處理,但當你需要進行重要的交易和財務決策的時候,你便會走到分行要求「人」的服務,即是說傳統Retail banking更有條件向Private banking靠攏,未來你可能不用有100萬美元流動資產都可以享受一些Private bank才有的服務了。
20年內傳統銀行不會沒落,但剩下的會變得精緻和小眾
今天說了一下我對傳統銀行和虛擬銀行角力下,20年內仍然不會全面沒落的原因:
- 短期來說:虛擬銀行的服務範圍還未能和傳統銀行匹配
- 中期來說:人的習慣和周邊的配套令大家不能只用虛擬銀行
- 長期來說:「人」仍然不會、也不能被取代
虛擬銀行短中期需要加快追趕傳統銀行的服務範疇和完善周邊配套,傳統銀行則要趁這段空檔確保自己基本服務不會被虛擬銀行超越,再把多出來的一塊(即人和分行)變得小眾和精緻,變成自己與虛擬銀行的Differentiator,轉型失敗的傳統銀行將會消失於時間的巨輪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