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款高額人壽保險在身故理賠的對比
發布: •更新: 2023-03-01•
閱讀 12525
隨著現代人越來越重視資產增值,以及身後之後財產的分配,一些高額人壽保險也在市面上出現,那麼到底香港哪家人壽保險在理賠條款和理賠金額上比較高,今天就仔細對比一下。
香港四款高額人壽保險在身故理賠的對比
今天我們挑選AIA友邦、Manulife宏利、Prudential保誠、Sun Life永明金融旗下終身人壽,以同一個保費基礎下比較保障度差異。
保監局《保障缺口「身故風險」研究》曾提及本地保險市場偏向具儲蓄或投資成分的產品,往往忽略了人壽保險核心原則——亦即提供適當及足夠身故風險保障。終身人壽主要目的是為投保人身故風險提供保障,倘若家庭支柱不幸早逝,能幫助其受養人提供足夠金錢以維持生活。
早期身故賠償最關鍵保障家人生活
與定期人壽不同的是,這款產品有機會回本及獲得非保證回報。至於長線儲蓄保險,很多時候保障程度較低,更著重的是透過非保證回報為保單增值,因此不能夠與終身人壽直接比較。
我們以一名35歲非吸煙男性為例,再挑選4款市場上主打高保障的終身人壽作參考,包括
假設上述4款產品供款期為25年,每年供款2000美元(1.56萬港元),供款期完成後,總繳保費為5萬美元(39萬港元)。
保障額可隨年月變化附加保障效應褪色
我們以35歲男性為例,並以每10個保單年度比較平均保證身故賠償額,以反映不同產品保障程度,以及顯示附加保障(Booster)減退之後的效應。
4款終身人壽身故賠償比較
註:
1.假設投保人為35歲非吸煙男性,繳款期為25年,每年繳付2,000美元。
以首10年比較,
再看第11至20年平均保證身故賠償額,賠償額數據跟首10年完全一致,沒有變化。
不過,到第21至30年時,屆時投保人步入退休階段(56歲至65歲),其時個別保險產品附加保障效應逐漸消失,
假設投保人退休一段日子後,其時已屆70歲,個別保險產品保證身故賠償額因應附加保障(Booster)效應消失而有所縮減;而子女亦已經成家立室,自己亦有一大筆退休儲蓄,沒有財務負擔。正如保監局《監管通訊》的中提及,「於退休時若果有儲蓄、投資、退休金,並且不需要供養受養人,這意味著人壽保障需求開始減至零。」
這時候,投保人如果想處置這份終身人壽保單,其實有3個選擇:
-
人壽保障需求減至接近零之際,退保或許是這名70歲長者選擇之列。10Life比較之下,4款產品中有3款,在70歲時候已經可以保證取回100%保費(Return of Premium),包括這類著重高保障的終身人壽亦有提供非保證回報,然而有關金額難以預計。
-
如果其時並沒有急切資金需要,可以視這筆錢作為留給下一代的遺產。以70歲不幸身故為例,這類產品亦有提供非保證身故賠償,但有關金額難以預計,重點仍然是保證身故賠償保障。
-
由按揭證券公司提供的保單逆按計劃,為終身人壽保單持有人提供另一個現金流選項。這項計劃容許60歲或以上人士申請將人壽保證身故賠償額「年金化」,並提供10年、15年、20年及終身選項,但須注意這項計劃涉及利息、保費等費用。
根據按證公司,假設借款人是一名男性(65歲),保證身故賠償額為200萬港元。以定息按揭計劃(首25年年利率4%,其後為最優惠利率減2.5%)為例,終身每月都可以取得3,157港元。詳情可向專業保險顧問查詢。
因此我們建議,一般人購買終身人壽時,必須要比較早期(首10年)或中期(10至20年)身故賠償額,當中應重視保證身故賠償部份,另外,投保人於年老時,可以按自身財務狀況處理保單,包括退保、將保單留給下一代、保單逆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