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保單保障期與繳費期以及保費的關係

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購買保單的經驗,不論是人壽、危疾、意外、醫保、儲蓄甚至投資相連險,都是商業合約的一種,需要受「年期」約束。保單主要有兩種期限,分別是「繳費期」及「保障期」,期限有長有短,適合不同人士選擇,挑選有合約困綁的產品是偏向越來越短,到底選擇保單時是否同樣道理?

pay1 12410708236040ae83c6c0f
保險保單保障期與繳費期以及保費的關係

大部分人壽保單都是長期合約的一種,短則五年;長則可達終身,但其實不是所有險種都是長期的。一般保險短則一日;長則三個月,常見於包括旅遊保、裝修保、火險等。

想集中討論長期保單合約。保單年期是否愈長愈好,或愈短愈好?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需視乎投保人的理財需要及負擔能力而定,取其平衡點,才找到適合自己的年期。

年期主要分兩大類,其一是「繳費期」,與供樓的概念相同,供款期愈長,每月保費負擔會較輕鬆,由於有這項現金流便利,總保費成本會較高,用以補償保險公司遲收保費的時間值成本。相反,供款期愈短,保費支出便會濃縮在短時間內支付,每月負擔會較大,但由於保險公司在相對短時間內收齊應繳保費,可以早一步為保單產生紅利,所以保費總成本會較低。

其二是「保障期」,保期愈長代表保險公司承擔風險的機會較高,保費自然隨之提升,用來換來投保人較長時間的安枕無憂;相反亦然。

近來接獲讀者來信時,筆者發現長期合約及短期合約的個案比例,大約是1:9,是否代表長期合約更為吸引?在同一個受保條件下(相同年紀、性別、吸煙習慣、保額),供款期愈攤長,每月保費支出愈輕鬆,意味著槓桿比率會愈高。

以人壽保險為例,假如投保一年後便意外身故,可算是以較廉價的保費換取較大額的賠金,槓桿比率達100倍也不足為奇,如果每單索償個案都是這麼極端,相信保險公司的風險池會挨不住,好快面臨破產危機。

為了補償保險公司,愈長供款期的保單會同時附設較高退保費用,增加投保人的轉保成本,令健康的人願以較長時間為風險池注入資金,平衡提早賠償的風險。相反,供款期愈短,每月保費支出較高,保險公司的風險池也會相對穩定,退保年期會縮短,退保費用自然相應下調。供款期是投保時的指定動作,一經選定日後便不可更改(只有小量保單設有保費假期),請投保人注意。

保障期影響受保資格

與供款期一樣,保障期的長短會直接影響保費多寡,但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影響日後的受保資格,特別是與健康有關的保險。

很多人為了節省保費支出,會傾向選擇較低保額及較短年期,以為日後加保也不遲,於是產生很多「5年後轉保買新plan」或「彈性10年續10年」的錯誤做法。保險原理其實並不是這麼單純的必買必賣,保費不但愈買愈貴,如果帶病投保轉保,有錢都可能買不到保險。

年輕時趁健康仍有選擇轉保的權利,但年紀大時便沒有這方面的優勢,所以保障期要視乎理財需要而定,例如對沖按揭要選特定保期;傳承財富則選擇終身保障。

香港保險資訊網累計為500萬訪客提供香港保險最新資訊,專業香港保險從者為您提供一站式香港保險投保和售後服務。
是的,內地人可以購買香港的保險,但需要親自赴港簽署保單,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規定。此外,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主要險種包括儲蓄型保險、重疾險、壽險和醫療保險。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的主要優勢在於產品種類多樣、保費相對較低且具有全球醫療保障。
香港保險產品的保單受香港法律保護,不適用於內地的法律制度。如果發生糾紛,通常需要依據香港的保險條例處理​。
香港儲蓄型保險因收益率較高和稅務優惠政策,通常被認為是較好的理財工具,尤其適合長期儲蓄。但需考慮匯率和跨境操作等因素​。

(2)
上一篇 2021-03-04
下一篇 2021-03-20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