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微博上發了關於香港買的保險交保費的事情,很多網友私信我詢問這方面問題,我以前也解釋過,今天就再詳細說說我的思考。
首先一個問題是買保險還是不買保險的問題,其次才是在哪裡買,買什麼樣的保險。
從我的角度。
1)收入的合理安排
我們的收入一般在30-40歲達到頂峰,但很遺憾這個時間段太短了,需要合理的使用錢,才能覆蓋各個時間段的需求,比如有個養老的需要。可能有網友說不是交了社保嘛,這我還能說啥呢,再說就那方面不正確了,有個預備的方案總是好。。當然也有可能說可以儲蓄,對,儲蓄也是一個好方案,有這方面習慣也很好,但是儲蓄有個問題後面說。養老險本質上可以把現在的錢通過一種規則固化下來,老了以後發。相當於保險公司幫助我們做了個良好的用錢規劃。
2)抵抗風險
中年人在30-40歲收入一般是頂峰,也是家庭支柱,換句話說如果這個時候有意外,大病或者那啥了,這對家庭的打擊非常大,這個有時候是儲蓄解決不了的問題,有網友說,真到那一天,去微博上吆喝喊叔叔阿姨來捐款行不行,真沒辦法了,這肯定是個辦法,但是為什麼不用更合理的方案呢。我自己買了個100萬美金的消費型壽險,萬一創業壓力太大把自己高掛了,可以一次性賠付100萬美金,當然這種險不是什麼年齡都能買,到一定歲數,想買也不讓買了,我每年為此交一定保費,我就這麼理解,每一年我沒掛,我折掉的這個消費險保費,相當於捐助了不幸離去的人,也算是一個福報。
3)安全的錢
曾經有個大佬說,你現在有錢,這個錢不是你的錢,只有錢到了香港才是真正的錢,這個話題我們不能太過展開,相信大多數人能理解。將來孩子留學可能突然需要一大筆錢,海外貸款可能需要些抵押,這時候在國內再有錢可能也沒用,但如果這一份保單在香港就不同了。保險是一種安全的轉移方式,這個真只能說到這裡了。。
4)死亡
死亡是每個人都迴避不了,百分之百會發生的事情,這就涉及到一個財產轉移問題,全世界壽險都是不用繳稅的,可以完全轉給下一代,相當於生前給下一代留下了一個禮物,否則遺產稅各種會特別複雜,產生損耗,另外這個壽險的賠付是全世界公認的合法收入,這個錢的自由性大很多,比如我們現在去美國突然存個巨額美金,需要說財產來源的,如果拿出相關證明,說這個是壽險繼承,那麼這個錢的合法性就有了。
據我而言,我去香港買保險並不是圖時髦,帥氣。這個是非常理性的,當時我自己讀博士壓力很大,頭經常暈暈的,讀博士的時候收入又特別高(此處不展開),家裡全部開銷都是我在支持,我擔心自己萬一扛不住了,掛了,孩子那麼小,太可憐了,恰好我又知道我的一個老師也在香港剛剛買了保險,於是她推薦了個香港保險業務員進行接洽,後來我恰好一個同學的老婆也在香港做這個工作,我就轉投她那裡買了大病險和壽險,抵抗我這種每天惴惴不安的心理,買了保險後心情好多了。
買保險的那天陽光特別燦爛,我走出那個保險公司大樓的時候,心裡想,我這一輩子也不會在到這裡來了,但是有一天我的孩子或者家人回來到這裡,領取一份我饋贈的禮物,但很遺憾這一刻我永遠只能想想,而看不到了。。
當時選擇香港買保險,也是看了很多資料,聽了很多介紹,香港是相對法制健全,公司也都是全球化,背景乾淨。當然我沒有說國內保險公司背景不好,相反背景一般都特別,特別好,這裡我就不展開了。。就是特別特別好的那種。香港的保險公司競爭激烈,賠付條款,覆蓋的範圍,價格都相對好,拒賠的也少,比如投保三年後自殺這都賠,國內是不陪的。另外香港保險賠付的是美金,美金的基本面就是美帝,這個起碼在未來100年不會倒,這個是顯而易見的。
創業後我和老婆又去了香港追加買了一些保險,這個主要是養老險,當然我們並沒有不信任祖國社保的意思,此處不展開。主要是考慮到將來老了,有個基本的生活保障,不給孩子添麻煩。掛了以後,能給下一帶留下一份更大的禮物。。另外就是讓這種法制化的規範保險公司,幫助做一些資產配置,一部分錢在水泥裡面,一部分在理財上,一部分在股市上,一部分在保險上,一部分活期,可以對抗各種風險和近期和遠期的用錢需求。
具體到買什麼保險,這個還是因人而異,一般就是大病險,壽險和養老險這幾種,具體的保險業務員會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