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分為兩大類:消費型壽險和儲蓄型壽險。
消費型保險
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消費型的保險,即客戶(投保人)跟保險公司(保險人)簽定合同,在約定時間內如發生合同約定的保險事故,保險公司按原先約定的額度進行補償或給付;如果在約定時間內未發生保險事故,保險公司不返還所交保費。
儲蓄型保險
是保險公司設計的一種把保險功能和儲蓄功能相結合,除了基本的保障功能外,還有儲蓄功能,如果在保險期內不出事,在約定時間,保險公司會返還一筆錢給保險收益人,就好像逐年零存保費,到期後進行整取,與銀行的零存整取相類似。
消費型壽險的保障期多數在60歲或65歲,因此,這種消費型的壽險受到用人單位和企業的青睞,作為員工福利的一部分,提供給企業的員工。
但是,對於有工作的個人來講,如果我們抽開基本的社保和單位的福利性質的壽險之外,如果自己希望額外購買一份壽險,用作終身保障的話,那麼,消費型的壽險就不如儲蓄型的壽險更適合此類客戶的選擇。
如果單純來看儲蓄型的壽險的話,我們知道,在香港,儲蓄型的壽險都是有分紅,同時壽險產品本身還有一個我們稱為「槓桿」的存在。也就是你投入固定的一筆保費,那麼能撬動多大的保額,是槓桿的意義。其中,「保額/保費的比例」,就叫做「槓桿」。槓桿越大,那麼你這筆保費能撬動的壽險保額就越大。
對於儲蓄型壽險,從槓桿比例和儲蓄分紅的多少兩個因素來考量的話,也是可以再拆分為三種。
第一種儲蓄型壽險,就是壽險保額槓桿高,但是儲蓄分紅偏低。這類產品比較適合40歲以上的人士購買,因為,此時客戶的年齡偏高一些,比起二三十歲的人,有更少的時間來累積紅利,因此,壽險部分的槓桿高一些會更划算。
第二種儲蓄型壽險,是壽險槓桿較為平均,儲蓄分紅也屬於中等水平。這類產品比較適合對於壽險和美金儲蓄均有相當的需求的客戶來考慮。因為這類產品,能夠在人壽的槓桿和分紅上取得一個完美的平衡,幫助我們達到自己的目標。
第三種儲蓄型壽險,也是現在最多人選擇的一種,就是壽險槓桿稍低,但是儲蓄分紅較高的壽險計劃。由於現在購買保險的主力軍是70後和80後,這些人群普遍較有時間上的優勢,因為犧牲少量的壽險保額,但由於此類壽險的分紅較高,一段時間以後,分紅的累積會遠遠超過當時捨棄掉的那小部分保額。因此,很明顯,如果想與時間做朋友,「壽險槓桿稍低,分紅較高」的壽險計劃會更加適合此類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