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理財:宣傳預期收益18%實際為「零」

很多內地消費者買理財,就沖著銀行最高收益率去的,即使達不到最高,收益率居中總行吧?而這種最高的預期是18%,最後實際收益為「零」的銀行理財產品,你還會買嗎?

拔高「預期」誤導客戶,銀行濫用規則誰來管?

「不說明實現概率,只宣傳所謂的預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就是對消費者耍流氓!」針對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的問題,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表示:銀行在設計產品時應少玩點技術,多講點良心,要對消費者負責。

此話一出口,圍觀群眾就呼拉拉地湊過來:啥情況讓上海消保委怒不可遏,連「耍流氓」這樣的字眼都拋出來了?也有人心裡開始「敲小鼓」:年前發了不少獎金,手頭閑散資金較多,正打算過了年買個理財產品啥的。可這銀行理財產品靠譜嗎,還能不能買了?您的關注,就是我們的動力!財辣姐採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感覺這事還真挺棘手的。

1、收益率「看上去很美」,實現起來卻很難

引發上海消保委憤怒的,是一些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靠譜。上海消保委聯合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課題組做了一項調查, 結果顯示:17家商業銀行去年上半年到期的一些理財產品,最高預期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差距太大,簡直就是拿消費者「開涮」。

比如,華僑銀行的一款股票掛鉤理財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18%,預期最低收益率0,實際收益率為0;

江蘇銀行的一期「聚寶財富專享4號」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為18.5%,預期最低收益率為1.5%,實際收益率為1.5%;

光大銀行一款掛鉤黃金的理財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為17.25%,預期最低收益率為2.25%,實際收益率為2.25%。

您看出來了吧?這些理財產品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把預期最高收益率標得老高,而消費者真正的回報,是那個最低收益率!對此,很多消費者難以接受,認為我買理財產品,就沖著最高收益率去的,即使達不到最高,收益率居中總行吧?最高的預期是18%,最後實際 收益為「零」,這也太糊弄人了!

這種情況並非個例。調查顯示,有1/3的理財產品是以「最低預期」收場,而能達到「最高預期」的產品,連4%都不到。也就是說,最高收益率是一個難以企及的「預期」,基本上都實現不了!

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楊寶華說,「最高預期收益率」看上去很美,但在實際上實現的概率很小。比如,有的產品最高收益率是15%,但銀行模擬測算的實際預期收益率多集中在2%的水平。一般投資者尤其是老年人,被最高收益率吸引,結果卻大失所望。

2、管住銀行的「套路」,還得靠制度

然而,對於消費者的這些抱怨,銀行並不認賬。因為按照相關規定,理財產品可以承諾保本,但不能承諾固定收益,這是與儲蓄或買國債的最大區別。理財產品的回報率,通常是與某類資產掛鉤的,包括與外匯、指數、股票或商品掛鉤等。由於掛鉤資產在市場上起伏不定,相應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就存在不確定性,只能用預期收益率來表述,給客戶在購買時提供參考。

而且,這個預期收益率只是個參考,並非是對客戶的承諾。就算達不到,客戶也不能向銀行「興師問罪」。況且,銀行還給出了最高和最低兩個「預期」,實際收益率沒出這個圈,說明「預期」準確,沒毛病啊!別說實際收益率沒「出圈」,就算比「最低預期」還低,銀行也沒有任何責任!

銀行說的這些,也是實情。因為,市場波動誰也說不準,「預期」就是一個大致的估算,能不能實現誰也保證不了。可是,這就能成為銀行隨便「預期」的理由嗎?甚至靠拔高「預期」推銷產品,誤導消費者?

這還真問到點子上了!要不怎麼說銀行「套路」深呢,本來「預期收益率」是個參考指標,但現在銀行把參考區間拉大了:收益率可能是18%,也可能是0%。這一腳天上一腳地上的,消費者還怎麼參考?完全沒有參考價值啊!

實際上,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並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它是有一定的依據和一整套演算法的。那請問銀行大佬們: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銀行理財的收益率在3%—5%之間,那18%的「預期」是怎麼算出來的?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難怪上海消保委光火,因為真實統計下來,這些所謂的「最高收益率」實現的可能極小,就像扔一個硬幣,預測的不是正反面的概率,而是硬幣豎起來的概率!這麼小的概率,跟天上掉餡餅有一拼吧?

「這樣的做法顯然是不誠信、不靠譜的,銀行更應該少講些數字、多講點良心。」 唐健盛表示,產品預期收益率產生誤導,投資管理過程不夠透明,信息披露不夠規範等,是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

可是,光靠銀行「講良心」,肯定是不能解決拔高「預期」的問題。保護消費者權益,防止銀行濫用規則,最終還得靠制度。有學者提出,理財產品的「預期最高收益率」,應當標明實現的概率有多大,以利於消費直接作出判斷,這個最高「預期」是不是靠譜。

這是一個思路,但仍然管不住「拔高」問題。因為「預期」本來就是預測性質的,再讓銀行對這個「預測」進行預測,準不準銀行還是沒責任,老百姓卻被繞暈了!最根本的辦法,還是不讓這種被拔高的「預期收益率」出台,避免消費者受到誤導。比如,實現的可能性小於10%,就不能作為「最高預期收益率」!

當然,消費者自己也要清楚風險,理財產品是不保收益的,不管銀行「吹」得有多高,購買時也要貨比三家,市場上大多數理財產品收益率是多少?這家銀行以往的產品收益情況如何?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如果預期收益率高得離譜,您千萬別見錢眼開,還是多打幾個問號吧。

提醒消費者小心落入五大銀行理財陷阱

陷阱一:預期收益代替實際收益 用戶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是為了獲取更高的收益,因此,高收益也成為了銀行宣傳理財產品,吸引用戶眼球的一個撒手鐧。為了吸引客戶,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往往會刻意誇大收益,不少工作人員在給客戶講解時,也會口頭保證預期收益。銀行會在宣傳中強調此前發行的同類理財產品均達到預期收益,令客戶對收益產生心理預期,把預期收益當作是實際收益。而實際情況是,有很多結構型理財產品都沒有達到預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虧損。

陷阱二偷梁換柱,理財產品變身保險據統計,有30%的用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被誤導,把保險當成了理財產品。不少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會在銀行內推銷保險產品,而且銀行的工作人員也會給用戶推銷其代售的保險產品,用戶在銀行內很容易被「忽悠」,稀里糊塗的就買了保險。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用戶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注意產品認購書上,寫的是理財產品還是保險。如果被告知想要購買的理財產品已售完,而工作人員又推薦了另一款產品時,用戶就需要小心了,這個時候是最容易被銷售人員 「忽悠」,錯把保險當成理財產品。

陷阱三:延長募集期,導致收益縮水 理財產品在發售時都會有募集期,時間從兩三天到半個月不等。在募集期這一段時間裡,用戶的資金是沒有收益的,最多也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計息。對於理財產品來說,募集期越長,實際收益率就會越低。這在一些短期理財產品上體現得非常明顯。例如某一款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6%,時間為30天,募集期為5天,如果用戶在募集期的第一天就購買該產品,那麼最後的實際收益率為6%×30÷35=5.14%,明顯低於6%的預期收益率。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由於理財產品都有額度限制,不少用戶為了搶額度,往往在產品募集的第一天就購買。而在募集期內,資金一般按照活期計算利息或者根本不計利息,這就會導致用戶的收益被攤薄,所以用戶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不要被名義上的高收益率所迷惑。

陷阱四「霸王條款」賺取超額收益 在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有些條款明顯偏向銀行。如,某些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會規定 「超過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將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用」。也就是說,如果某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8%,但最後的實際收益率為10%,那麼多出的2%就歸銀行所有。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如果發生虧損,需要用戶自己承擔風險,但是產生的超額收益卻歸銀行。用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盡量遠離這些帶有「霸王條款」的產品。

陷阱五:避重就輕,信息披露不完整 銀行工作人員在推銷理財產品時,往往只強調收益,刻意淡化風險。產品說明中關於風險的表述有大量專業術語,普通用戶很難看懂。不披露或者選擇性披露信息,產品信息不完整、資金投資用途不明、收費項目不明、信息更新不及時等是很多理財說明書存在的問題。消費者在投資前務必要看清事實,保持理性,謹慎投資。

另外,消費者還要看清相關理財產品合同條款。在銀行售賣的理財產品,也有可能是投資公司的理財產品。這類理財產品合同上也會印有銀行的標誌,但合同與銀行無關。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凡是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均具有惟一的產品編碼,消費者可依據該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到產品信息。凡無法通過中國理財網、公示代銷清單查詢到的產品,均非銀行正規產品,應予高度警惕

投資永遠是收益和風險成正比,風險意識最重要,投資之前先學習,不了解,看不懂,不投資。

香港保險資訊網累計為500萬訪客提供香港保險最新資訊,專業香港保險從者為您提供一站式香港保險投保和售後服務。
是的,內地人可以購買香港的保險,但需要親自赴港簽署保單,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規定。此外,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主要險種包括儲蓄型保險、重疾險、壽險和醫療保險。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的主要優勢在於產品種類多樣、保費相對較低且具有全球醫療保障。
香港保險產品的保單受香港法律保護,不適用於內地的法律制度。如果發生糾紛,通常需要依據香港的保險條例處理​。
香港儲蓄型保險因收益率較高和稅務優惠政策,通常被認為是較好的理財工具,尤其適合長期儲蓄。但需考慮匯率和跨境操作等因素​。

(0)
上一篇 2017-03-19
下一篇 2017-03-20

更多相關內容

  • 為什麼大家都去香港買保險?

    近日,筆者一位朋友想去香港買保險。一來是聽說香港的保險產品比內地更好,二來是想讓家庭資產得到更優配置。 她一打聽,原來身邊已有人赴港買保險,或者跟自己一樣正有此打算。貨比幾家,她發現自己想買的重疾類保險產品,在保費差不多的情況下,香港保險產…

    香港保險科普 2016-06-21
    3.2K
  • 有關香港保險的三個誤區必須糾正

    目前,雖然香港保險受到內地居民熱捧,但也惹來不少質疑。下面,本文對三個有關香港保險的常見「誤解」做一個解釋。 買香港保單不合法? 根據香港保險公司條例,任何在香港獲授權的保險公司,在本港境內銷售及簽署保險均屬合法,不論該投保人是本地人、內地…

    2016-07-18
    2.1K
  • 去香港投保重疾險需如實告知的健康核保項目清單

    如果您準備到香港投保重疾險,那麼請先檢查一下健康核保所要求的「如實告知」清單。 香港重疾險健康核保清單 您是否吸煙?是否大量飲酒? 您的親生父母、兄弟姐妹是否患有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精神病、肝炎(或是肝炎帶菌者)、或任何遺傳…

    2019-12-06
    14.8K
  • 返傭金?小心你的香港保單無效

    經常接觸到一些客戶,雙方在溝通的同時,對方會提出返傭金的要求,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奇葩想法出來,而你苦口婆心的跟對方講返傭金會使您的保單作廢,對方似乎不以為然,好像覺得如果他不說,別人就不知道有返傭金的事實存在,實際上,香港保單受到多方…

    2017-06-23
    28.0K
  • 保監會發文提示內地居民赴港投保風險,香港保險還能買嗎?

    很多人一直在揣測中國保監會對香港保險到底持什麼態度,包括國內保險從業人士、香港保險從業人士以及香港保險的投保人。 今天,2016年4月22日,我們終於等到了中國保監會的官方聲音,提示內地居民赴港投保五項風險。這五項風險分別是:法律風險、匯率…

    2016-04-23
    3.0K
  • 內地人在香港買保險

    2014年香港保險內地訪客新造保單是244億美元,而2015年這個數字飆升到316億美元,增長了30%。那內地人在香港買保險 1、什麼是中國大陸客戶香港保單? 答:中國內地客戶,在香港本地投保,但在全世界均享有保障的保單。 2、中國國內客戶…

    2016-06-11
    2.9K
  • 內地人買香港保險經常糾結的四個問題

     赴港買保險合法嗎?   香港法律,其中第41章是《保險公司條例》。 為了確保投保人的利益,該條例對香港的保險公司的確作出了非常具體的規定。該條例沒有明確寫明香港境外人士可以在香港購買保險,但同時沒有對投保人的身份進行限制,也就是說不違法。…

    2016-05-15
    4.1K
  • 香港宏利保險世界排名

    作為全球領先的保險公司之一,香港宏利保險以其卓越的業務實力、全球化的服務網路和卓越的客戶體驗贏得了廣泛讚譽。本文將介紹香港宏利保險的世界排名和其在全球保險市場上的影響力,展示其引領行業的地位。 香港宏利保險在全球範圍內具備強大的競爭力,以下…

    2023-07-13
    27.4K
  • 為什麼說免責條款最能非常直觀的體現內地與香港保險產品的差異?

    國內與香港保險公司較為常見的責任免除條款的對比表   內地保險公司平X人壽責任免除條款:   因下列情形之一,導致被保險人身故的,我們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   (1)投保人或受益人的故意行為;  …

    2016-08-04
    3.1K
  • 為什麼總抹黑香港保險?

    如今,雖然越來越多內地居民奔赴香港買份保險,但很多人一提到香港保險,首先便是質疑,然後還是質疑,最後還是質疑。但是呢,質疑中又帶著些許的好奇。說到底,還是想買不敢買,對這種「遠方的保險」心存芥蒂。   其一:內地人買香港保險是合法的!合法的…

    2016-12-28
    2.2K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