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理财:宣传预期收益18%实际为“零”

很多内地消费者买理财,就冲着银行最高收益率去的,即使达不到最高,收益率居中总行吧?而这种最高的预期是18%,最后实际收益为“零”的银行理财产品,你还会买吗?

拔高“预期”误导客户,银行滥用规则谁来管?

“不说明实现概率,只宣传所谓的预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就是对消费者耍流氓!”针对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表示:银行在设计产品时应少玩点技术,多讲点良心,要对消费者负责。

此话一出口,围观群众就呼拉拉地凑过来:啥情况让上海消保委怒不可遏,连“耍流氓”这样的字眼都抛出来了?也有人心里开始“敲小鼓”:年前发了不少奖金,手头闲散资金较多,正打算过了年买个理财产品啥的。可这银行理财产品靠谱吗,还能不能买了?您的关注,就是我们的动力!财辣姐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感觉这事还真挺棘手的。

1、收益率“看上去很美”,实现起来却很难

引发上海消保委愤怒的,是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靠谱。上海消保委联合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课题组做了一项调查, 结果显示:17家商业银行去年上半年到期的一些理财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差距太大,简直就是拿消费者“开涮”。

比如,华侨银行的一款股票挂钩理财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18%,预期最低收益率0,实际收益率为0;

江苏银行的一期“聚宝财富专享4号”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8.5%,预期最低收益率为1.5%,实际收益率为1.5%;

光大银行一款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7.25%,预期最低收益率为2.25%,实际收益率为2.25%。

您看出来了吧?这些理财产品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预期最高收益率标得老高,而消费者真正的回报,是那个最低收益率!对此,很多消费者难以接受,认为我买理财产品,就冲着最高收益率去的,即使达不到最高,收益率居中总行吧?最高的预期是18%,最后实际 收益为“零”,这也太糊弄人了!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调查显示,有1/3的理财产品是以“最低预期”收场,而能达到“最高预期”的产品,连4%都不到。也就是说,最高收益率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预期”,基本上都实现不了!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杨宝华说,“最高预期收益率”看上去很美,但在实际上实现的概率很小。比如,有的产品最高收益率是15%,但银行模拟测算的实际预期收益率多集中在2%的水平。一般投资者尤其是老年人,被最高收益率吸引,结果却大失所望。

2、管住银行的“套路”,还得靠制度

然而,对于消费者的这些抱怨,银行并不认账。因为按照相关规定,理财产品可以承诺保本,但不能承诺固定收益,这是与储蓄或买国债的最大区别。理财产品的回报率,通常是与某类资产挂钩的,包括与外汇、指数、股票或商品挂钩等。由于挂钩资产在市场上起伏不定,相应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存在不确定性,只能用预期收益率来表述,给客户在购买时提供参考。

而且,这个预期收益率只是个参考,并非是对客户的承诺。就算达不到,客户也不能向银行“兴师问罪”。况且,银行还给出了最高和最低两个“预期”,实际收益率没出这个圈,说明“预期”准确,没毛病啊!别说实际收益率没“出圈”,就算比“最低预期”还低,银行也没有任何责任!

银行说的这些,也是实情。因为,市场波动谁也说不准,“预期”就是一个大致的估算,能不能实现谁也保证不了。可是,这就能成为银行随便“预期”的理由吗?甚至靠拔高“预期”推销产品,误导消费者?

这还真问到点子上了!要不怎么说银行“套路”深呢,本来“预期收益率”是个参考指标,但现在银行把参考区间拉大了:收益率可能是18%,也可能是0%。这一脚天上一脚地上的,消费者还怎么参考?完全没有参考价值啊!

实际上,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是有一定的依据和一整套算法的。那请问银行大佬们:目前,市场上大部分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在3%—5%之间,那18%的“预期”是怎么算出来的?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难怪上海消保委光火,因为真实统计下来,这些所谓的“最高收益率”实现的可能极小,就像扔一个硬币,预测的不是正反面的概率,而是硬币竖起来的概率!这幺小的概率,跟天上掉馅饼有一拼吧?

“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诚信、不靠谱的,银行更应该少讲些数字、多讲点良心。” 唐健盛表示,产品预期收益率产生误导,投资管理过程不够透明,信息披露不够规范等,是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可是,光靠银行“讲良心”,肯定是不能解决拔高“预期”的问题。保护消费者权益,防止银行滥用规则,最终还得靠制度。有学者提出,理财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应当标明实现的概率有多大,以利于消费直接作出判断,这个最高“预期”是不是靠谱。

这是一个思路,但仍然管不住“拔高”问题。因为“预期”本来就是预测性质的,再让银行对这个“预测”进行预测,准不准银行还是没责任,老百姓却被绕晕了!最根本的办法,还是不让这种被拔高的“预期收益率”出台,避免消费者受到误导。比如,实现的可能性小于10%,就不能作为“最高预期收益率”!

当然,消费者自己也要清楚风险,理财产品是不保收益的,不管银行“吹”得有多高,购买时也要货比三家,市场上大多数理财产品收益率是多少?这家银行以往的产品收益情况如何?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预期收益率高得离谱,您千万别见钱眼开,还是多打几个问号吧。

提醒消费者小心落入五大银行理财陷阱

陷阱一:预期收益代替实际收益 用户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因此,高收益也成为了银行宣传理财产品,吸引用户眼球的一个撒手锏。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往往会刻意夸大收益,不少工作人员在给客户讲解时,也会口头保证预期收益。银行会在宣传中强调此前发行的同类理财产品均达到预期收益,令客户对收益产生心理预期,把预期收益当作是实际收益。而实际情况是,有很多结构型理财产品都没有达到预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亏损。

陷阱二偷梁换柱,理财产品变身保险据统计,有30%的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被误导,把保险当成了理财产品。不少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会在银行内推销保险产品,而且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会给用户推销其代售的保险产品,用户在银行内很容易被“忽悠”,稀里糊涂的就买了保险。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用户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产品认购书上,写的是理财产品还是保险。如果被告知想要购买的理财产品已售完,而工作人员又推荐了另一款产品时,用户就需要小心了,这个时候是最容易被销售人员 “忽悠”,错把保险当成理财产品。

陷阱三:延长募集期,导致收益缩水 理财产品在发售时都会有募集期,时间从两三天到半个月不等。在募集期这一段时间里,用户的资金是没有收益的,最多也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计息。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募集期越长,实际收益率就会越低。这在一些短期理财产品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例如某一款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6%,时间为30天,募集期为5天,如果用户在募集期的第一天就购买该产品,那么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6%×30÷35=5.14%,明显低于6%的预期收益率。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由于理财产品都有额度限制,不少用户为了抢额度,往往在产品募集的第一天就购买。而在募集期内,资金一般按照活期计算利息或者根本不计利息,这就会导致用户的收益被摊薄,所以用户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不要被名义上的高收益率所迷惑。

陷阱四“霸王条款”赚取超额收益 在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有些条款明显偏向银行。如,某些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会规定 “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也就是说,如果某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8%,但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10%,那么多出的2%就归银行所有。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如果发生亏损,需要用户自己承担风险,但是产生的超额收益却归银行。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尽量远离这些带有“霸王条款”的产品。

陷阱五:避重就轻,信息披露不完整 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往往只强调收益,刻意淡化风险。产品说明中关于风险的表述有大量专业术语,普通用户很难看懂。不披露或者选择性披露信息,产品信息不完整、资金投资用途不明、收费项目不明、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是很多理财说明书存在的问题。消费者在投资前务必要看清事实,保持理性,谨慎投资。

另外,消费者还要看清相关理财产品合同条款。在银行售卖的理财产品,也有可能是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合同上也会印有银行的标志,但合同与银行无关。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凡是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均具有惟一的产品编码,消费者可依据该编码在“中国理财网”查询到产品信息。凡无法通过中国理财网、公示代销清单查询到的产品,均非银行正规产品,应予高度警惕

投资永远是收益和风险成正比,风险意识最重要,投资之前先学习,不了解,看不懂,不投资。

香港保险资讯网累计为500万访客提供香港保险最新资讯,专业香港保险从者为您提供一站式香港保险投保和售后服务。
是的,内地人可以购买香港的保险,但需要亲自赴港签署保单,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规定。此外,内地投保人购买的主要险种包括储蓄型保险、重疾险、寿险和医疗保险。内地人购买香港保险的主要优势在于产品种类多样、保费相对较低且具有全球医疗保障。
香港保险产品的保单受香港法律保护,不适用于内地的法律制度。如果发生纠纷,通常需要依据香港的保险条例处理​。
香港储蓄型保险因收益率较高和税务优惠政策,通常被认为是较好的理财工具,尤其适合长期储蓄。但需考虑汇率和跨境操作等因素​。

(0)
上一篇 2017-03-19
下一篇 2017-03-20

更多相关内容

  • 香港保险产品:类型、特点和选择指南 | 香港保险市场分析

    香港保险产品种类繁多,本文详细介绍各类产品特点、风险收益分析,并提供选购指南。深入了解香港保险市场前景。

    2023-11-20
    67.6K
  • 香港保险在山东省的定点医院名单

    今天我们继续给带来的是香港保险公司的友邦和保诚,在山东省的定点医院名单,山东省下辖医院名单,包含东营、青岛、泰安、淄博、威海、济南、聊城、临沂、济宁、潍坊、烟台、莱芜等。 香港友邦 省市 医院名称 医院地点 山东省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 山东省…

    2018-01-23
    2.9K
  • 设立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对香港保险的意义

    据业界预测,比“保险通”能够更先落地的将会是粤港澳大湾区保险综合服务中心。由于政策原因,内地居民前往香港需要办理港澳通行证、香港签注等一系列的出入境手续,这些手续虽然并不复杂,但却给很多有意赴港购买保险的客户制造了极大的心理距离,让不少人觉…

    2019-07-23
    3.1K
  • 内地居民未来可在大湾区购买香港保险

    保监局行政总监张云正昨天出席保险业论坛时表示,首间经快速通道(Fast Track)成立的保险公司,申请审批需时数月才完成,目前有数间公司已提交申请,部分公司已有成熟计划,惟部分仍须补交资料。 首间数月内面世 该局去年9月宣布推出快速通道,…

    2018-09-11
    2.9K
  • 保险公司倒闭了我买的保险怎么办?

    在现代社会,保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健康保险、车险、人寿保险还是财产险,保险为我们提供了不可预见的风险保障。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保险公司也面临着不同的经营压力,甚至有些保险公司因为经营不善或管理不当而倒闭。对于…

    2024-11-28
    4.5K
  • 香港保险科普:“原位癌”与“癌症”的区别

    熟悉重疾险的朋友,应该对原位癌和癌症很熟悉,那么这两种癌症,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原位癌原位癌有别于癌症。原位癌是恶性细胞,但还没有穿透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因为癌细胞仍在基底膜里,所以未能够侵略其他细胞组织,一般称为…

    2017-02-27
    3.6K
  • 香港保险名词解释:什么是保单后备持有人?

    有关香港保险名词,以前我们解释过很多,例如各种保单时间(投保时间、冷静期、等待期等),以及保障范围和常见疾病解释,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解释什么是保单后备持有人? 不少朋友在买了保单之后,都会有下面的问题: 1、投保人和受保人不是同一人,投保人不…

    2019-05-24
    17.8K
  • 香港保险:人均保费是内地22倍

    现如今内地游客去香港,消费清单上除了扫货之外,又添了打疫苗、买保险这样的选项。虽说赴港买保险这一话题是在最近几年火起来,但事实上,这波操作已经有十几年历史了。 香港保监局自2005年就已经开始披露内地访客赴港买保险的相关数据。在2006年,…

    2018-08-22 香港保险科普
    3.1K
  • 什么是豁免保费?了解保险中的豁免保费条款及其重要性

    在购买保险时,投保人往往会关注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额以及保费。但除了这些常规条款外,还有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豁免保费。豁免保费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保险条款,能够在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面临特殊情况(如重大疾病、意外残疾等)时,免除剩余保费的支付义务,…

    2024-11-19
    3.9K
  • 内地居民通过微信购买香港保险?

    彭博社9月1日报道,尽管内地监管部门采取措施限制内地人购买香港保险,但很多人的购买热情并未退却,而且借助微信聊天软件,很多人也在用一种较为隐秘的方式购买香港保险。 8月31日,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公布数据称,继第一季度内地客户保费翻了一番后,香…

    2016-09-03
    3.4K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