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香港保險:買保額還是買保障能力?

最近跟一位內地保險同行交流時,在談到我們的保險保障是不是足夠時,對方說買保險不需要計算考慮收益和利益,對方還跟我講一大堆道理,當時我一愣,不知道說什麼了,難道我們買保險不需要考慮這些,總之是很奇葩的說法。

一、投保時,我們最關心什麼問題?

大多數人在投保時,都會問以下兩個問題:

1)我要付多少保費?要付多少年?

2)保多久?萬一哪天有事時,賠多少錢?

我們反反覆復講,只要是有投入有產出的項目,都屬於『投資』,保險也不例外,因此,我們也要考慮保險的『資本效率』——保障效率。這也是我們進行保障規劃時,同時給大家計算不同年期風險發生時的按照賠償金額計算的預期年複利率的原因。年複利率(或內含報酬率IRR)是反映資本效率最準確的指標。

從『投資』的角度講,上述兩個問題實際上就是一個問題——『資本的效率』。

然而,是否這樣投保已經足夠?

儘管大多數人就是這樣投保的,然而,從專業的角度講,這樣投保是有可能出問題的。

我們應該多問一個問題:

賠償的金額是否夠用?即:賠償的金額是否可以滿足相應風險發生之後的財務需要?

這實際上就是保障是否足夠的問題。這也是我們進行保障規劃時,給客戶計算保障水平(亦稱為保障能力)的原因,所謂保障水平(亦稱為保障能力)是指,預期賠償金額在多大程度上滿足風險發生後的財務需要,即:

保障水平=賠償金額 / 風險財務需求。

當保障水平大於等於100%時,表示『保障到位』,即保障能力足夠;

當保障水平小於100%時,表明有『保障缺口』,即保障能力不足。

到這裡,大家應該比較清楚,我們投保時實際上要問三個問題:

1)我要付多少保費?付多少年?

2)保障多久?有事時賠多少錢?

3)賠的金額夠不夠用?即保障能力怎樣?

二、我們應該買『保額』?還是買『保障能力』?

『保額』和『保障能力』的區別在於,『保額』是一個絕對數——金額,也就是多少錢;而『保障能力』是一個相對數——金額是否夠用,也就是滿足財務需要的程度。

1)如果沒有通貨膨脹也就是說,風險發生後的財務需要並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那麼,一旦確定了『保額』,也就相應的確定了『保障能力』,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買『保額』和買『保障能力』是一回事。

2)然而,通貨膨脹卻現實的影響著未來的風險財務需要。因此,如果賠償金額不變,那麼未來的『保障能力』會因為通貨膨脹而逐步下降。

比如,假設某種風險財務需要是當前的50萬元;假設年均通脹率為3%;假設某產品的賠償金額始終不變為100萬元;那麼:

首年的風險財務需要為50萬元;保障水平為200%,表示保障到位;;

1年後的風險財務需要為51.5萬元;保障水平為194%,表示保障到位;

10年後的風險財務需要為67.2萬元;保障水平為149%,表示保障到位;

20年後的風險財務需要為90.3萬元;保障水平為111%,表示保障到位;

30年後的風險財務需要為121.3萬元;保障水平為82%,表示保障不足,有18%或21.3萬元的保障缺口;

40年後的風險財務需要為163.1萬元;保障水平為61%,表示保障不足,有39%或63.1萬元的保障缺口;

50年後的風險財務需要為219.2萬元;保障水平為46%,表示保障不足,有54%或119.2萬元的保障缺口;

60年後的風險財務需要為294.6萬元;保障水平為34%,表示保障不足,有66%或194.6萬元的保障缺口;

70年後的風險財務需要為395.9萬元;保障水平為25%,表示保障不足,有75%或295.9萬元的保障缺口;

80年後的風險財務需要為532.0萬元;保障水平為19%,表示保障不足,有81%或432.0萬元的保障缺口;

90年後的風險財務需要為715.0萬元;保障水平為14%,表示保障不足,有86%或615.0萬元的保障缺口;

100年後的風險財務需要為960.9萬元;保障水平為10%,表示保障不足,有90%或860.9萬元的保障缺口;

這告訴我們,考慮到現實的通脹因素,我們不是要買保額,而是要買保障能力!

如果投保未來賠償金額不變的產品,如果保額不是非常高的話,通常意味著未來幾十年後會出現較大的保障缺口,到時,要麼自己做好財務準備,要麼加保,當然如果那時候加保的話,保費肯定又不同;

三、選擇對賭類保險產品還是理財類保險產品?

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1)對賭類:對賭類保險產品的保費率就相當於賠率,賠償金額就是保額(或保額的一定比例)或者是實際的財務損失,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也就是說,買這類產品,並不是買『保障能力』,而是買『保額』。

這類產品有醫療險、消費型重疾險、返還型重疾險等等。

對賭類產品的賠償金額是確定性的,是保證的,因為是『賠率』決定的嘛。當然,考慮到通脹因素,未來的保障能力不足也是確定性的。

2)理財類:理財類保險產品通常是分紅型或者派息型保險產品,未來的賠償金額會隨著分紅派息的累積而逐年增加,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抵禦通脹對於保障能力的蠶食。也就是說,買理財類保險產品,是沖著『買保障能力』的目標來的。

這類產品有分紅型重疾險、分紅型壽險、儲蓄險、年金險、萬用壽險(並非內地的萬能險)等等。

由於風險發生後的財務需要幾乎是剛性需求,因此,我們對於『保障能力』的穩健性有較高的要求;這也是保險公司力求分紅長期穩健、以滿足客戶對於『保障能力』的合理期待的內在原因和要求。

儘管保險公司的分紅派息非常穩健,但仍要明白,分紅派息並非保證,而是會隨市場波動而有低有高。

為了儘可能減少非保證的分紅的波動性對於保障能力的影響,我們進行保障規劃時,一般要根據保險公司過往的分紅實現率來做一個保守的規劃,比如,如果香港友記過往的分紅實現率絕大部分都在93%,那麼,我們進行友記產品的保障規劃時,按照保守的80%分紅實現率做保守規劃,也就是力求實現這樣的保障目標:即使在保守的80%分紅實現率下,終此一生的保障能力也都足夠!

最後,再補充幾句:

1)如果預算非常有限,建議選擇消費型險種,以最少的保費實現短期的保障能力足夠的目標;等將來預算允許時及時補充保障,堵塞未來的保障缺口。這是預算有限情況下,不得已的選擇。

2)如果預算允許,選擇分紅型險種,儘可能一次到位,保守規划下,以最低總保費成本,實現終此一生保障到位的目標。

3)我們不建議返還型險種,這是短期保障效率不如消費型,長期幾乎必定產生保障缺口的產品,意義不大。

香港保險資訊網累計為500萬訪客提供香港保險最新資訊,專業香港保險從者為您提供一站式香港保險投保和售後服務。
是的,內地人可以購買香港的保險,但需要親自赴港簽署保單,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規定。此外,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主要險種包括儲蓄型保險、重疾險、壽險和醫療保險。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的主要優勢在於產品種類多樣、保費相對較低且具有全球醫療保障。
香港保險產品的保單受香港法律保護,不適用於內地的法律制度。如果發生糾紛,通常需要依據香港的保險條例處理​。
香港儲蓄型保險因收益率較高和稅務優惠政策,通常被認為是較好的理財工具,尤其適合長期儲蓄。但需考慮匯率和跨境操作等因素​。

(2)
上一篇 2018-10-07
下一篇 2018-10-22

更多相關內容

  • 買香港保險進行健康申報的問題

    在香港購買重大疾病保險和人壽險都需要做健康狀況申報,包括過往的疾病史、直系親屬是否患有遺傳病等。如果投保人有健康問題,有可能需要做相應的體檢,根據體檢的結果,保險公司會決定是否接受投保申請,或者要求加保費或對某些事項不承保,甚至完全拒保等。…

    2018-03-18
    13.3K
  • 買香港保險須警惕無銷售資格人士的誤導

    香港保險近幾年廣受內地人士追捧,相對內地產品的優點和競爭力已經廣為人知。但是,香港保險畢竟遠在他鄉,大小公司有一百多家,產品種類繁多,如何選擇一位靠譜的顧問,成為了整個購買流程的關鍵所在。 基於這個原因,不得不提醒大家關於香港保險的銷售資格…

    2017-05-30
    11.7K
  • 香港保監會:2009-2016年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數據

    從2009年起,內地赴香港買保險的人數成倍激增,在8年內已上漲近24倍。在境外投資經驗不多的情況下,很多國人選擇香港保險也是基於跟風、或者聽信不專業銷售的鼓吹。香港保險優秀的原因在哪,冷靜分析下來,我們需要從「內」與「外」兩方面去討論。 內…

    2017-12-05
    2.4K
  • 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險常見問題(二)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險的常見問題(一),涉及到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險的合法性、香港保險公司的合法性、保險理賠、保險分紅等問題,今天繼續帶來有關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險的常見問題,具體如下: 去香港購買保險涉及的體檢問題 非標準體(有…

    2023-01-30
    6.4K
  • 在美國出生的寶寶越來越多選擇購買香港保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給孩子提前拿到美國身份。從2007年只有600名孕媽赴美生子,到如今已經翻了十倍了。據2017年的統計數據,中國內地居民赴美生子的人數已經從2015年的6萬人快速增漲到了2017的15萬人。 伴隨二胎開放,香港保險資…

    2019-12-02
    15.2K
  • 購買香港保險移民美國需要交稅嗎?

    近期有客戶諮詢一個問題:如果之後我打算移民美國,我曾經在香港買過的保險還有效嗎?   相信很多客戶也有這樣的疑問,雖然現在是國內身份購買了保險,那麼如果之後我移民國外,我買的這份香港保險會怎樣呢?我最近也做了一些關於美國稅務方面的學習,這裡…

    2016-12-27
    37.6K
  • 這些優點吸引內地人去買香港保險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發布的2019上半年香港保險業數據顯示,個人壽險新單總保費為997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8.5%,其中內地遊客保費高達263億港元,佔個人業務新簽保單總保費的1/4,顯示出內地有一定比例的人仍傾向於購買香港保險。 下面是香…

    2020-10-26
    9.8K
  • 買香港保險你知道怎麼申報病史嗎?

    最近很多客戶向我諮詢香港醫療保險和香港重疾險,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簽保單的時候,是不是要體檢?以前身體有問題,該怎麼回答?如此之類的疑問很多,今天小編就大家關注的問題,仔細給大家解釋一下。 醫療問卷涉及的內容均需如實作答。如果患過其中的疾病…

    2017-05-24
    2.4K
  • 香港重疾險:有幽門螺旋桿菌 買香港保險加保費?

    有些客戶在購買香港保險時被告知,需要加保費,仔細了解才知道,客戶被診斷有幽門螺旋桿菌,到底這個有什麼危害?血糖偏高,但不用服藥;幽門螺旋桿菌陽性,但沒有感覺不適;甲狀腺結節,醫生說定期複診就好,沒什麼大礙…… 所以,我的身體應該基本健康吧?…

    2018-03-25
    31.7K
  • 購買香港保險需要提供住址證明

    隨著內地客戶的增多,香港保險公司推出越來越多的人性化措施,相信大家在購買香港保險時,有時住址證明難為了不少人(PS:身份證地址和居住地址不在同一城市需提供住址證明),雖然信用卡、手機、水電煤氣賬單等等,可以作為地址證明,但隨著內地互聯網的發…

    2016-09-15
    7.2K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