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GN16的实施,香港储蓄险的收益率也下降一点,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预期回报率那么低,才不过6厘,好像当初顾问告诉他,收益率没有这么低的,那到底是为什么呢?这里有几个关键的地方,需要大家关注。
回报计算易混淆
当顾问销售储蓄型寿险时,往往会牵涉到很多数字,例如回报率、红利率等,它们通常相当吸引,消费者必须留意那些回报率 (%) 是代表什么,怎样计出来。坊间有人这样计,例如,将红利相对于现金价值来计、或把红利滚存利率当回报率、又或者将很多年后的现金价值相对于缴付保费,而不把复息效应计算在内,这样可以容易计算出高的回报率。
我们分析预期回报时,会看产品的预期内在回报率﹙IRR﹚,即现金价值(包括红利)相对于缴付保费的年化回报,这样会比较贴近一般消费者的思维模式﹕我付出了多少保费,预期可得多少回报。所以,大家更须留意产品的IRR。
现金价值并非保证
接着,您可能会问,为什么较早的保单年度的现金价值如此低,远低于您所付出的保费?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先了解何为“现金价值”。“现金价值”是指,假如您在某个保单年期退保,您预期可得到的数目,当中包括保证及非保证的成分。所以,您实际上可得的退保金额可以较低。
举例,从下图的计划书,我们以红框显示“现金价值”,绿框表示“缴付保费”。在较早的保单年度,如首1至5年,“现金价值”相对地低,您付出的保费去了哪儿呢?简单来说,是用作支付顾问的佣金、保险成本、及保险公司的行政开支等。
回本年期未必如预期
另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是,何时回本﹙breakeven﹚?如果您比较“退保价值”及“缴付保费”,从下图的例子看,于第10年保单年期,“退保价值”大于“缴付保费”﹙见粉红线﹚,所以,这份计划书的预期回本年是第10年。但是,“退保价值”包含红利、分红或利息等来计算,是非保证的。
如果想知道保证回本年,就是比较“保证金额”及“缴付保费”,这份计划书的保证回本年则是第25年﹙见蓝线﹚。
大家要明白,储蓄型终身寿险是相对长线的“投资”,您要肯定﹙非常肯定﹚自己有流动资金应付生活上的需要,并有能力于整个保单供款年期按时供款,否则提早退保,可能造成不必要之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