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怎麼選擇定期壽險產品?

定期壽險現在已經成為很多人必買的保險產品,對於很多家庭壓力很大的人士來說,定期壽險可以很好的補充,一旦自己出事身故,家庭也不用承擔很大的壓力,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定期壽險呢?

1. 什麼樣的人需要購買定期壽險

由於小孩和老人都不會給家庭創造直接的經濟收入,因此小孩和老人無需購買定期壽險。有工作收入或是有貸款尚未還完的人,尤其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則應該優先為自己購買一份定期壽險,以保證自己在身故以後不會給家庭的財務狀況造成巨大影響。

2. 保障期的選擇

由於我們只有在工作時才會創造經濟收入,因此定期壽險的保障期最好能夠覆蓋我們的整個工作階段,即保障到我們退休的時刻。比如,對於一個30歲的投保人,則建議選擇30年的保障期(保障到60歲);對於一個40歲的投保人,則建議選擇20年的繳費期(同樣是保障到60歲)。

保障期選擇過短會留下風險敞口,保障期選擇過長則沒有實際需要。

3. 繳費期的選擇

我們通常建議選擇與保障期相同的繳費期,以拉長繳費期,提高初始的身故保障槓桿倍數(即保額除以每期保費數)。這個繳費期也是絕大多數定期壽險都提供的一個選項。

4. 保額的選擇(重點)

挑選定期壽險,最重要的就是要選對保額如果所購買的保額遠遠低於所需要的保額,那麼這份定期壽險就無法有效發揮其作用。

在這裡介紹兩種計算定期壽險保額的方法,第一種是「負債法」,第二種是「身價法」

「負債法」就是把自己所擁有的負債加起來,得出應該購買的保額。比如我有房貸500萬,車貸50萬,有一份給孩子投保的10年繳費的教育金保險,每年繳費20萬,已經繳費2年,還剩8年。那麼,把上面這些負債加起來,我總共的負債就是710萬(= 500 + 50 + 160),因此我需要給自己購買大約700萬元的定期壽險,以保證我在不幸身故之後,我的房子和車子不會被銀行收回去,我孩子的教育金保險不會斷供。

「身價法」就是把自己未來還能創造的「價值」算出來,得出所應該購買的保額。比如我今年30歲,預計會在65歲退休,每年的工資是30萬,不考慮未來工資的漲幅以及失業的可能,也不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假設通貨膨脹會被工資的遞增調整所抵消),我現在的身價就是我的年薪乘以我剩餘的工作年限,即30萬乘以35年,等於1050萬。這樣,我就可以購買1050萬保額的定期壽險,來使之與我的「身價」匹配,這樣就可以保證我在不幸身故時對我家庭的財務狀況沒有太大的影響。

通常來說,「負債法」計算出來的保額較低,「身價法」計算出來的保額較高,我們可以在這兩者之間做一定的平衡,挑選一個自己認為合適的保額。

5. 關注等待期

目前市面上定期壽險對於疾病身故(或非意外身故)都設定有一個等待期,通常為90天或180天,即投保後的90天或180天內被保險人如果因為疾病身故,保險是不賠償的,只退還保費。但是對於意外身故就沒有任何的等待期限制。

等待期當然是越短越好,因此我們建議優先選擇等候期為90天的產品。

6. 關注身故賠償責任

既然定期壽險是賠償身故的保險,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定期壽險的保險責任都相同呢?並不一定。

目前市面上的定期壽險身故賠償責任的條款描述有兩種,一種是類似於人保「精心優選」的「意外身故+疾病身故」,一種是類似於瑞泰「瑞和」的「意外身故+非意外身故」。

很明顯, 「意外身故+非意外身故」能做到所有類型的身故全覆蓋,對於投保人更加有利,而「意外身故+疾病身故」的描述就少了對「非意外、非疾病身故」的責任覆蓋。比如投保人因為賭博糾紛在外面跟人打架被打死了,這種情況在「意外身故+疾病身故」的描述下可能就拿不到保險賠償(除非公安機關能夠為投保人出具意外身故證明)。

7. 關注是否有全殘賠償責任

很多定期壽險還包含有全殘責任,通常以雙目及四肢這六個部分殘缺兩個或以上為判定標準。被保險人如果被定性為全殘,則這些包含全殘責任的定期壽險也會賠付保額。但是要注意,全殘責任並不是所有的定期壽險都有,而且全殘責任在定期壽險中的保費佔比通常有15%左右,所以大家在選擇定期壽險時一定要看清楚這個產品是否包含全殘責任,不能單純對比價格。

8. 關注除外條款

目前我國市面上的定期壽險大多都有若干條免責條款,最少的有3條,多的有7條(還有11條的)。

中信保誠「禎愛」定期壽險,就只有3條免責條款,分別是

(1)2年內自殺,

(2)投保人故意殺害被保險人,

和(3)故意犯罪。

而人保「精心優選」的7條中,除了上面提到的3條,還有

(4)吸食毒品,

(5)酒駕或無證駕駛,

(6)戰爭、軍事衝突、暴亂或武裝叛亂,

(7)核爆炸、核污染等。

很明顯,除外條款越多,定期壽險所能賠償的範圍就越窄。比如我有朋友前陣子到中東旅行,我們都知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經常會發生武裝衝突,在這種情況下,除外條款較多的定期壽險可能就無法發揮其作用了。

香港保險資訊網累計為500萬訪客提供香港保險最新資訊,專業香港保險從者為您提供一站式香港保險投保和售後服務。
是的,內地人可以購買香港的保險,但需要親自赴港簽署保單,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規定。此外,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主要險種包括儲蓄型保險、重疾險、壽險和醫療保險。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的主要優勢在於產品種類多樣、保費相對較低且具有全球醫療保障。
香港保險產品的保單受香港法律保護,不適用於內地的法律制度。如果發生糾紛,通常需要依據香港的保險條例處理​。
香港儲蓄型保險因收益率較高和稅務優惠政策,通常被認為是較好的理財工具,尤其適合長期儲蓄。但需考慮匯率和跨境操作等因素​。

(2)
上一篇 2018-08-24
下一篇 2018-08-28

更多相關內容

  • 常見兒童重疾有哪些?重疾險會理賠嗎?

    常見的兒童重疾包括白血病、腦瘤、先天性心臟病、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這些疾病通常會對孩子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家長需要提高警惕。

    兒童重疾險的理賠政策通常比較寬鬆,旨在為孩子提供保障。在投保時,需詳細了解保險條款,確保所購保險覆蓋常見的重疾。一旦確診,理賠流程通常包括提交醫院診斷證明、病歷等材料,保險公司會在審核後進行賠付。

    2024-10-17
    3.3K
  • 哪些保險產品適合網上理賠?

    保險理賠是大家很關注的問題,從過去的人工郵寄理賠文件,到現在的網上理賠,理賠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那麼哪些保險產品適合網上理賠? 每間保險公司都有兩大把關:核保部及理賠部。理論上,只要客戶、中介人、保險公司三方面堅守最高誠信的精神,道德風險便可…

    2021-02-25
    2.5K
  • 2022年香港保誠理賠報告

    2022年度香港保誠理賠報告,包含有關新冠病毒案例理賠、住院理賠、危疾理賠、以及人壽理賠等,具體如下: 保誠保險理賠數據總覽 已賠付金額:53億2百萬港元 已賠付個案:近108000宗 平均理賠時間: 整體成功賠付百分比:96% 「新型冠狀…

    2023-11-11
    20.7K
  • 醫療保險理賠慢的四個原因

    我們在身體出現問題後,去醫院看病,很多人選擇商業醫療保險,比如一般醫療保險、高端醫療保險,在我們使用醫療保險報銷醫療開支時,為什麼保險公司有時會賠償慢?甚至拒賠?一般會有4個情況。 第一:投保人在投保前已患有疾病,卻未有事前告知保險公司,其…

    2022-11-08
    4.3K
  • 醫療保險:病歷收據可以多次理賠?

    近年越來越多保險公司引入創新科技於營運之中,為保險市場帶來改革,包括提供網上渠道,消費者可自行經網上購買以及管理保單,全程不經人手。隨著網上保險日漸普及,保險公司更開始從個人化方向著手,為消費者締造嶄新保險體驗,其中之一就是索償體驗。 以往…

    2023-08-31
    3.6K
  • 2024年上半年保誠保險理賠報告

    香港保誠保險發布2024年上半年理賠報告,總理賠金額33億元,平均理賠速度2.4天,涉及身故理賠、(危疾理賠)重疾險理賠、住院理賠等。

    2024-09-26
    5.1K
  • 2024年保誠保險理賠報告發布

    2024年保誠保險理賠報告發布,作為首個全新領導層履職+策略轉型的完整年度,2024年的保誠保險在住院、醫療、危疾、身故理賠中再次展現強大的賠付能力和神仙速度! 全年理賠款近67億港元,相當於賠償2.68萬次扁桃體腺切除手術/21萬次腸胃鏡…

    2025-04-25
    367
  • 數碼化理賠是保險未來理賠的趨勢

    理賠是保險服務的重要一環,是體現保險價值的關鍵時刻。不過,怎樣才算是理想的理賠過程呢?保險一向以人為本,保險公司須從客戶角度出發,思考如何提升服務體驗,令整個索償流程變得更簡單方便,從而讓客戶集中處理健康問題,減少其他顧慮。 近年理賠服務傾…

    2021-04-29
    1.7K
  • 2023年香港保誠保險理賠報告

    2023年保誠保險有限公司(「保誠」)再次交出了一份含金量高的年度成績單,《2023年個人壽險理賠報告》不僅是對過去一年我們服務工作的全面回顧,更是對未來保障之路的深刻展望。我們深知,每一份理賠數據背後都承載著1,300,000名客戶的信任與期待,因此,我們特地與大家共同分享,在喚起更多人的保障意識的同時,鞭策自身不斷進步,以數據為驅動,持續提升理賠服務水平。

    2024-04-23
    19.8K
  • 香港多次理賠重疾險解析

    什麼是多次理賠重疾險?什麼是多次理賠重疾險?多次理賠重疾險如何選擇?

    2016-08-07
    2.5K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