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寿险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人必买的保险产品,对于很多家庭压力很大的人士来说,定期寿险可以很好的补充,一旦自己出事身故,家庭也不用承担很大的压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定期寿险呢?
1. 什么样的人需要购买定期寿险
由于小孩和老人都不会给家庭创造直接的经济收入,因此小孩和老人无需购买定期寿险。有工作收入或是有贷款尚未还完的人,尤其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则应该优先为自己购买一份定期寿险,以保证自己在身故以后不会给家庭的财务状况造成巨大影响。
2. 保障期的选择
由于我们只有在工作时才会创造经济收入,因此定期寿险的保障期最好能够覆盖我们的整个工作阶段,即保障到我们退休的时刻。比如,对于一个30岁的投保人,则建议选择30年的保障期(保障到60岁);对于一个40岁的投保人,则建议选择20年的缴费期(同样是保障到60岁)。
保障期选择过短会留下风险敞口,保障期选择过长则没有实际需要。
3. 缴费期的选择
我们通常建议选择与保障期相同的缴费期,以拉长缴费期,提高初始的身故保障杠杆倍数(即保额除以每期保费数)。这个缴费期也是绝大多数定期寿险都提供的一个选项。
4. 保额的选择(重点)
挑选定期寿险,最重要的就是要选对保额。如果所购买的保额远远低于所需要的保额,那么这份定期寿险就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
在这里介绍两种计算定期寿险保额的方法,第一种是“负债法”,第二种是“身价法”。
“负债法”就是把自己所拥有的负债加起来,得出应该购买的保额。比如我有房贷500万,车贷50万,有一份给孩子投保的10年缴费的教育金保险,每年缴费20万,已经缴费2年,还剩8年。那么,把上面这些负债加起来,我总共的负债就是710万(= 500 + 50 + 160),因此我需要给自己购买大约700万元的定期寿险,以保证我在不幸身故之后,我的房子和车子不会被银行收回去,我孩子的教育金保险不会断供。
“身价法”就是把自己未来还能创造的“价值”算出来,得出所应该购买的保额。比如我今年30岁,预计会在65岁退休,每年的工资是30万,不考虑未来工资的涨幅以及失业的可能,也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假设通货膨胀会被工资的递增调整所抵消),我现在的身价就是我的年薪乘以我剩余的工作年限,即30万乘以35年,等于1050万。这样,我就可以购买1050万保额的定期寿险,来使之与我的“身价”匹配,这样就可以保证我在不幸身故时对我家庭的财务状况没有太大的影响。
通常来说,“负债法”计算出来的保额较低,“身价法”计算出来的保额较高,我们可以在这两者之间做一定的平衡,挑选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保额。
5. 关注等待期
目前市面上定期寿险对于疾病身故(或非意外身故)都设定有一个等待期,通常为90天或180天,即投保后的90天或180天内被保险人如果因为疾病身故,保险是不赔偿的,只退还保费。但是对于意外身故就没有任何的等待期限制。
等待期当然是越短越好,因此我们建议优先选择等候期为90天的产品。
6. 关注身故赔偿责任
既然定期寿险是赔偿身故的保险,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定期寿险的保险责任都相同呢?并不一定。
目前市面上的定期寿险身故赔偿责任的条款描述有两种,一种是类似于人保“精心优选”的“意外身故+疾病身故”,一种是类似于瑞泰“瑞和”的“意外身故+非意外身故”。
很明显, “意外身故+非意外身故”能做到所有类型的身故全覆盖,对于投保人更加有利,而“意外身故+疾病身故”的描述就少了对“非意外、非疾病身故”的责任覆盖。比如投保人因为赌博纠纷在外面跟人打架被打死了,这种情况在“意外身故+疾病身故”的描述下可能就拿不到保险赔偿(除非公安机关能够为投保人出具意外身故证明)。
7. 关注是否有全残赔偿责任
很多定期寿险还包含有全残责任,通常以双目及四肢这六个部分残缺两个或以上为判定标准。被保险人如果被定性为全残,则这些包含全残责任的定期寿险也会赔付保额。但是要注意,全残责任并不是所有的定期寿险都有,而且全残责任在定期寿险中的保费占比通常有15%左右,所以大家在选择定期寿险时一定要看清楚这个产品是否包含全残责任,不能单纯对比价格。
8. 关注除外条款
目前我国市面上的定期寿险大多都有若干条免责条款,最少的有3条,多的有7条(还有11条的)。
中信保诚“祯爱”定期寿险,就只有3条免责条款,分别是
(1)2年内自杀,
(2)投保人故意杀害被保险人,
和(3)故意犯罪。
而人保“精心优选”的7条中,除了上面提到的3条,还有
(4)吸食毒品,
(5)酒驾或无证驾驶,
(6)战争、军事冲突、暴乱或武装叛乱,
(7)核爆炸、核污染等。
很明显,除外条款越多,定期寿险所能赔偿的范围就越窄。比如我有朋友前阵子到中东旅行,我们都知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经常会发生武装冲突,在这种情况下,除外条款较多的定期寿险可能就无法发挥其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