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香港保險新單保費飆升至 2195億港元,其中內地訪客投保貢獻超過四分之一。到了2025年一季度,全港新單保費更創下 934億港元歷史新高,同比增長達43%。
香港保險熱度持續升溫,但隨之而來的「陷阱」也讓不少人中招。曾有客戶聽信業務員「穩賺7%回報」的承諾,結果退保時發現金額大幅縮水。類似案例並不少見。那麼,香港儲蓄保險究竟值不值得買? 投保時又該如何避開那些讓大多數人後悔的坑?

香港儲蓄保險的三大真相
1. 預期收益 ≠ 實際收益
香港儲蓄保險的收益主要分為 保證收益 和 非保證收益(分紅)。保證收益是合同約定的部分,百分百可以拿到;非保證收益則分為「英式分紅」和「美式分紅」。
- 英式分紅:如保誠,復歸紅利每年加到保額,確定性較高,但終期紅利需到期才兌現,且波動大。
- 美式分紅:如友邦,周年紅利每年以現金形式派發,可靈活提取,但終期紅利同樣不確定。
業務員常提到的 6.5% IRR,其實是把保證與非保證部分疊加後的理想值,就像基金宣傳「年化10%」一樣,市場不好時也可能大幅縮水。
2. 銷售誤導是重災區
不少銷售人員只強調「高回報」,卻迴避分紅風險和客戶需求。有些產品確實在長期持有(30年以上)能實現6%以上的年化回報,但若客戶只想短期儲蓄(3-5年),就會陷入「收益不及預期」的困境。
3. 短期資金流動性差
香港儲蓄險普遍 回本周期較長,例如部分友邦產品需7年才能返本。若中途退保,不僅分紅拿不到,本金也可能縮水。資金被「套牢」,是很多跟風投保者最容易後悔的原因。
如何避坑?選對保險公司是第一步
1. 股東背景與風險偏好
- 跨國大保司(友邦、保誠、安盛):百年歷史,抗風險能力強,適合穩健型客戶;
- 中資保司(中銀人壽、中國人壽香港):背靠國企,安全感強,適合追求穩健;
- 香港本土保司(周大福、富衛):市場熟悉度高,產品創新多,適合願意嘗新的客戶。
2. 償付能力與信貸評級
香港保監局規定,保險公司 償付能力必須高於150%。同時,參考國際評級機構(標普、惠譽、穆迪)的評級,優先選擇 AA級以上 的公司,確保財務穩健。
3. 資產規模與投資策略
- 大型保險公司通常配置全球多元化資產,風險更低;
- 投資風格穩健型的公司偏向債券、國債;
- 激進型則配置更多股票基金,波動大但長期潛力高。
選對產品:關鍵三要素
1. 收益結構匹配持有時間
- 短期需求(3-5年):選擇 高保證、低分紅 的產品,確保本金安全;
- 長期需求(10年以上):選擇 低保證、高分紅 的產品,充分發揮複利效應。
同時要區分紅利類型:周年紅利(美式)、復歸紅利(英式)、終期紅利(波動大)。優先選擇 周年紅利+復歸紅利佔比高 的產品。
2. 查看分紅實現率
分紅實現率是衡量保險公司「說到做到」的關鍵指標。
- 查詢方式:登錄保險公司官網,查看「分紅實現率報告」;
- 建議參考10年以上長期數據,優先選擇 接近100%兌現率 的公司。
3. 產品功能是否符合需求
- 跨境資產配置:選擇支持美元、港幣、人民幣自由轉換的產品;
- 財富傳承:選擇支持保單分拆、受保人變更的計劃;
- 抗風險:選擇帶有「紅利鎖定」功能的產品,把不確定的紅利變為確定收益。
儲蓄保險的適合人群
香港儲蓄保險並非適合所有人,但以下人群值得考慮:
- 有一筆 10年以上不用的資金;
- 清楚理解保證收益與非保證收益的區別;
- 目標是 長期財富積累、退休規劃或家族傳承;
- 能接受一定的市場波動,願意長期持有。
若只是短期儲蓄、風險承受力低,或跟風購買,往往容易後悔。
FAQ 常見問題
Q1:儲蓄保險會不會「騙人」?
不會。問題多出在誤解分紅機制或被業務員誤導。清楚區分保證收益和非保證收益,就能避免「預期不符」。
Q2:香港儲蓄險多久能回本?
大部分產品需5-8年才能返本,長期持有越久,複利效果越明顯。
Q3:儲蓄保險適合短期投資嗎?
不適合。短期退保可能導致本金虧損,建議作為中長期資產配置工具。
Q4:儲蓄保險除了收益,還有什麼優勢?
除儲蓄功能外,還具備人壽保障、財富傳承、跨境資產配置等功能。
總結:香港儲蓄保險值得買嗎?
香港儲蓄保險的高收益並非「穩賺」,而是 長期複利疊加+風險承受能力 的結果。
✅ 如果您資金充裕,能長期持有,並且重視 財富傳承與資產多元化,儲蓄保險是一個穩健選擇;
❌ 如果您希望短期回本、追求快速收益,儲蓄險並不適合。
記住:買保險不是追熱點,而是要結合自身財務目標,量身定製方案。選對公司,選對產品,才能讓 香港儲蓄保險真正成為家庭財富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