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智庫 菲沙研究所 最新公布的《世界經濟自由度2025年度報告》顯示,香港以 8.55分 再度位居 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榜首,連續第二年領先新加坡。然而,排名背後也反映出潛在隱憂。自2018年以來,香港的整體得分已連續下滑,尤其在 監管、法律制度與產權保護 等核心指標方面出現明顯弱化。

報告指出,香港在 國際貿易自由 方面繼續穩居全球第一,「穩健貨幣」與「監管」排名第三,「政府規模」有所改善,升至第37位;但在 法律制度與產權 上跌至第22位。香港今年總分較去年下降0.03分,雖仍以微弱優勢領先新加坡(8.5分),但已連續七年累計下滑0.52分。菲沙研究所直言,《港區國安法》影響了香港的制度環境,削弱了監管透明度和產權保障,進而拖累人均GDP增長。
針對外界批評,港府強調香港依然具備 自由市場、低稅制與自由港優勢,並重申「一國兩制」下的普通法制度和司法獨立不變。政府發言人表示,《國安法》帶來社會穩定,有助吸引國際投資,保持資金、貨物與人才的自由流動。
與此同時,英國 Z/Yen集團 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香港評分升至764分,繼續排名全球第三,僅次於紐約和倫敦。香港在 營商環境、基礎設施、聲譽與綜合競爭力 方面仍居全球第一,顯示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穩固。但在 政府和監管 維度僅列第七,表明外界對制度信任度仍存疑慮。
學界提醒,香港還需應對結構性挑戰。中文大學商學院李兆波指出,雖然香港國際機場貨運量全球第一,但客運量僅排名第九,疫情後訪港旅客以內地旅客為主,取代以往國際商務客,導致零售和廣告收入下降。
整體而言,香港依然保持 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與國際金融中心 的雙重地位,但 監管、法治與產權弱化 已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未來如何在鞏固市場優勢的同時,修複製度短板、提升投資環境,將決定香港在全球舞台上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