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理财:宣传预期收益18%实际为“零”

很多内地消费者买理财,就冲着银行最高收益率去的,即使达不到最高,收益率居中总行吧?而这种最高的预期是18%,最后实际收益为“零”的银行理财产品,你还会买吗?

拔高“预期”误导客户,银行滥用规则谁来管?

“不说明实现概率,只宣传所谓的预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就是对消费者耍流氓!”针对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表示:银行在设计产品时应少玩点技术,多讲点良心,要对消费者负责。

此话一出口,围观群众就呼拉拉地凑过来:啥情况让上海消保委怒不可遏,连“耍流氓”这样的字眼都抛出来了?也有人心里开始“敲小鼓”:年前发了不少奖金,手头闲散资金较多,正打算过了年买个理财产品啥的。可这银行理财产品靠谱吗,还能不能买了?您的关注,就是我们的动力!财辣姐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感觉这事还真挺棘手的。

1、收益率“看上去很美”,实现起来却很难

引发上海消保委愤怒的,是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靠谱。上海消保委联合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课题组做了一项调查, 结果显示:17家商业银行去年上半年到期的一些理财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差距太大,简直就是拿消费者“开涮”。

比如,华侨银行的一款股票挂钩理财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18%,预期最低收益率0,实际收益率为0;

江苏银行的一期“聚宝财富专享4号”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8.5%,预期最低收益率为1.5%,实际收益率为1.5%;

光大银行一款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7.25%,预期最低收益率为2.25%,实际收益率为2.25%。

您看出来了吧?这些理财产品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预期最高收益率标得老高,而消费者真正的回报,是那个最低收益率!对此,很多消费者难以接受,认为我买理财产品,就冲着最高收益率去的,即使达不到最高,收益率居中总行吧?最高的预期是18%,最后实际 收益为“零”,这也太糊弄人了!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调查显示,有1/3的理财产品是以“最低预期”收场,而能达到“最高预期”的产品,连4%都不到。也就是说,最高收益率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预期”,基本上都实现不了!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杨宝华说,“最高预期收益率”看上去很美,但在实际上实现的概率很小。比如,有的产品最高收益率是15%,但银行模拟测算的实际预期收益率多集中在2%的水平。一般投资者尤其是老年人,被最高收益率吸引,结果却大失所望。

2、管住银行的“套路”,还得靠制度

然而,对于消费者的这些抱怨,银行并不认账。因为按照相关规定,理财产品可以承诺保本,但不能承诺固定收益,这是与储蓄或买国债的最大区别。理财产品的回报率,通常是与某类资产挂钩的,包括与外汇、指数、股票或商品挂钩等。由于挂钩资产在市场上起伏不定,相应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存在不确定性,只能用预期收益率来表述,给客户在购买时提供参考。

而且,这个预期收益率只是个参考,并非是对客户的承诺。就算达不到,客户也不能向银行“兴师问罪”。况且,银行还给出了最高和最低两个“预期”,实际收益率没出这个圈,说明“预期”准确,没毛病啊!别说实际收益率没“出圈”,就算比“最低预期”还低,银行也没有任何责任!

银行说的这些,也是实情。因为,市场波动谁也说不准,“预期”就是一个大致的估算,能不能实现谁也保证不了。可是,这就能成为银行随便“预期”的理由吗?甚至靠拔高“预期”推销产品,误导消费者?

这还真问到点子上了!要不怎么说银行“套路”深呢,本来“预期收益率”是个参考指标,但现在银行把参考区间拉大了:收益率可能是18%,也可能是0%。这一脚天上一脚地上的,消费者还怎么参考?完全没有参考价值啊!

实际上,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是有一定的依据和一整套算法的。那请问银行大佬们:目前,市场上大部分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在3%—5%之间,那18%的“预期”是怎么算出来的?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难怪上海消保委光火,因为真实统计下来,这些所谓的“最高收益率”实现的可能极小,就像扔一个硬币,预测的不是正反面的概率,而是硬币竖起来的概率!这么小的概率,跟天上掉馅饼有一拼吧?

“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诚信、不靠谱的,银行更应该少讲些数字、多讲点良心。” 唐健盛表示,产品预期收益率产生误导,投资管理过程不够透明,信息披露不够规范等,是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可是,光靠银行“讲良心”,肯定是不能解决拔高“预期”的问题。保护消费者权益,防止银行滥用规则,最终还得靠制度。有学者提出,理财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应当标明实现的概率有多大,以利于消费直接作出判断,这个最高“预期”是不是靠谱。

这是一个思路,但仍然管不住“拔高”问题。因为“预期”本来就是预测性质的,再让银行对这个“预测”进行预测,准不准银行还是没责任,老百姓却被绕晕了!最根本的办法,还是不让这种被拔高的“预期收益率”出台,避免消费者受到误导。比如,实现的可能性小于10%,就不能作为“最高预期收益率”!

当然,消费者自己也要清楚风险,理财产品是不保收益的,不管银行“吹”得有多高,购买时也要货比三家,市场上大多数理财产品收益率是多少?这家银行以往的产品收益情况如何?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预期收益率高得离谱,您千万别见钱眼开,还是多打几个问号吧。

提醒消费者小心落入五大银行理财陷阱

陷阱一:预期收益代替实际收益 用户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因此,高收益也成为了银行宣传理财产品,吸引用户眼球的一个撒手锏。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往往会刻意夸大收益,不少工作人员在给客户讲解时,也会口头保证预期收益。银行会在宣传中强调此前发行的同类理财产品均达到预期收益,令客户对收益产生心理预期,把预期收益当作是实际收益。而实际情况是,有很多结构型理财产品都没有达到预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亏损。

陷阱二偷梁换柱,理财产品变身保险据统计,有30%的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被误导,把保险当成了理财产品。不少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会在银行内推销保险产品,而且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会给用户推销其代售的保险产品,用户在银行内很容易被“忽悠”,稀里糊涂的就买了保险。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用户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产品认购书上,写的是理财产品还是保险。如果被告知想要购买的理财产品已售完,而工作人员又推荐了另一款产品时,用户就需要小心了,这个时候是最容易被销售人员 “忽悠”,错把保险当成理财产品。

陷阱三:延长募集期,导致收益缩水 理财产品在发售时都会有募集期,时间从两三天到半个月不等。在募集期这一段时间里,用户的资金是没有收益的,最多也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计息。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募集期越长,实际收益率就会越低。这在一些短期理财产品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例如某一款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6%,时间为30天,募集期为5天,如果用户在募集期的第一天就购买该产品,那么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6%×30÷35=5.14%,明显低于6%的预期收益率。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由于理财产品都有额度限制,不少用户为了抢额度,往往在产品募集的第一天就购买。而在募集期内,资金一般按照活期计算利息或者根本不计利息,这就会导致用户的收益被摊薄,所以用户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不要被名义上的高收益率所迷惑。

陷阱四“霸王条款”赚取超额收益 在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有些条款明显偏向银行。如,某些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会规定 “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也就是说,如果某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8%,但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10%,那么多出的2%就归银行所有。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如果发生亏损,需要用户自己承担风险,但是产生的超额收益却归银行。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尽量远离这些带有“霸王条款”的产品。

陷阱五:避重就轻,信息披露不完整 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往往只强调收益,刻意淡化风险。产品说明中关于风险的表述有大量专业术语,普通用户很难看懂。不披露或者选择性披露信息,产品信息不完整、资金投资用途不明、收费项目不明、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是很多理财说明书存在的问题。消费者在投资前务必要看清事实,保持理性,谨慎投资。

另外,消费者还要看清相关理财产品合同条款。在银行售卖的理财产品,也有可能是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合同上也会印有银行的标志,但合同与银行无关。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凡是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均具有惟一的产品编码,消费者可依据该编码在“中国理财网”查询到产品信息。凡无法通过中国理财网、公示代销清单查询到的产品,均非银行正规产品,应予高度警惕

投资永远是收益和风险成正比,风险意识最重要,投资之前先学习,不了解,看不懂,不投资。

1.网站标题:香港保险资讯网

2.文章标题:内地理财:宣传预期收益18%实际为“零”

3.香港储蓄分红险、香港重疾险、香港高端医疗保险、香港理财、香港保险续保、香港银行开户、香港孤儿保单等方面的问题,请联系我们。

(0)
上一篇 2017-03-19
下一篇 2017-03-20

更多相关内容

  • 香港保险续费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香港保险在内地火了好几年了,很多投保的客户都面临交续期保费的问题,香港保险的续期交费跟内地不完全相同,需要面临的问题比内地多的多,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常见的坑,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以下都是实际的操作经验,供大家参考。 1、续期保费币种的选择 …

    2016-08-29
    8.8K
  • 伟大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逝世 “渐冻症”香港保险怎么赔付?

      英國物理學家與宇宙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去世,終年76歲。霍金家人證實,霍金於英國劍橋家中過身,三位子女發表聲明指,霍金的勇氣、堅持以及其才華及幽默激烈著全世界的人,並指:「我們會永遠懷念他」。 霍金的子女…

    2018-03-14
    7.5K
  • 内地人士购买香港保险流程

    中国内地正流行赴港购买香港保险的潮流,为方便更多内地朋友来港投保,我们为大家介绍内地人士(中国大陆人士)赴香港买保险的流程。 一.购买香港保险流程   1、当内地人士通过香港保险经纪人的电话和计划书详细了解完香港保险产品后,如有意购买,则需…

    2016-04-23
    6.1K
  • 身体有状况如何选择香港保险?

    香港保险公司会根据投保申请书上的资料,判断是否有高风险的特征,从而决定应否承保有关风险、厘定保费水平和保单条款。“客户以往病例资料”是一个重点问题之一,这要求投保人要如实告知自己当前身体状况,很多客户会有担心,一旦身体有状况会不会就没办法投…

    2016-04-28
    4.3K
  • 万能险和万用寿险的区别?

    今天普及一下万能险与万用寿险的区别。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国内的万能险的时候,我的内心是疑惑的,我一开始是完全将万能险与万用寿险混淆了,心想国内居然也可以出这么高端的产品了?直到最近2015年的4月份,保监会叫停网销万能险的时候,我才仔细研究…

    2016-06-19
    8.5K
  • 成都怎么购买香港保险?

    香港保险资讯网是专业发布最新香港保险资讯的网站,由香港保险公司持牌代理人建立,我们对香港保诚、香港友邦、香港安盛、香港宏利等香港四大保险公司产品进行比较和测评,为消费者推荐适合自己及家人需要的香港保险产品,包含香港重大疾病险、香港美金储蓄分…

    2016-05-24
    4.4K
  • 香港保险公司的等待期是多久?

    随着内地客户去香港购买保险的人数不断的攀升,香港保险越来越被内地客户认同,并从富裕阶层往白领阶层和工薪阶层发展,我有发现最低的年缴保费只有500美金左右的重大疾病保险和1992年的客户,随着投保人数的增加,一些小的细节也希望我们投保人去关注…

    2016-06-25
    9.8K
  • 工作党第一份香港保险攻略

    刚参加工作,因为大学实习经历的影响,自己就马上投保了一份重疾险。 我的投保可以给工作党们一个参考。 单位配的医疗保险是用来治病报销的。重疾险是直接高杠杆赔付一大笔钱,能安心养病和覆盖别的开支。所以我第一个考虑的是配合医保的重疾险。 我看中重…

    2018-01-17
    4.4K
  • 买香港保险须警惕无销售资格人士的误导

    香港保险近几年广受内地人士追捧,相对内地产品的优点和竞争力已经广为人知。但是,香港保险毕竟远在他乡,大小公司有一百多家,产品种类繁多,如何选择一位靠谱的顾问,成为了整个购买流程的关键所在。 基于这个原因,不得不提醒大家关于香港保险的销售资格…

    2017-05-30
    4.9K
  • 香港保险禁刷银联卡后的应对办法

    2016年上半年境内赴港购买香港保险301亿人民币,预计全年轻松超过500亿! 而近期美元指数一路高涨,人民币连连大跌,停止香港保单刷卡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汇率压力;据悉,今年年初银联曾一度停过香港保单刷卡,不过很快恢复。 目前暂不知此次停…

    2016-12-05
    4.4K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您不能复制此页面的内容